近日,廣東清遠長隆國家級世界珍稀野生動植物種源基地接連傳來成功繁育非洲象寶寶的消息。據了解,一頭非洲象幼崽于5月23日出生,剛剛滿月,另一頭則出生于6月28日。這是津巴布韋政府委托清遠長隆對非洲象實施遷地保護七年以來,第一次連續成功繁育非洲象幼崽,目前兩頭新生幼崽健康狀況良好。它們也是目前僅存的,在我國出生的非洲象個體。前中國工程院副院長謝克昌院士在考察清遠長隆種源基地時,對基地給予了中肯評價:“理念先進、視角宏遠、眼光深邃、創新引領、體系完備、標準支撐、種源資源保護世界第一”。
非洲象連續喜添新丁,中非合作結碩果
津巴布韋,是非洲象分布最為密集的國家之一。然而連年干旱,食物短缺和人象沖突,導致津巴布韋非洲象的生存環境逐年惡化。為了更好的保護非洲象,津巴布韋政府一直尋求通過國際合作帶給非洲象保護工作更多的幫助和有效的支持。
(資料圖片)
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海關總署等津中兩國相關主管部門的聯合推動之下,根據中非動物保護合作相關的計劃,2015年7月,一群非洲大象來到清遠長隆安家,開啟了遷地保護之旅。長隆通過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向津巴布韋國家保護基金捐助20萬美元,又通過遷地保護合作持續向該基金注資,用于當地解決大象飲水、反擊盜獵等問題。
長隆承接該項目后,首先開展針對非洲象的科學研究,組織技術攻關,攻克了非洲象遷地保護中遇到的一個又一個難題,建立了多項有關環境、營養、健康方面標準,填補了國內大種群遷地保護非洲象的多個空白。2015年底,津巴布韋環境部長穆欽古里女士一行曾來到清遠長隆國家級世界珍稀野生動植物種源基地,看望生活在這里的“鄉親”,并對大象的生活環境贊譽有加。
據悉,種源基地另外的十多頭母象大部分已成功受孕,隨著時間的推移,還將有更多的幼象在種源基地出生,從而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非洲象遷地保護種群,為我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添上濃抹重彩的一筆,也為世界珍稀動物保護提供了中國案例。
廢舊礦坑重生復現桃花源,生態恢復、動物保護雙管齊下
清遠長隆世界珍稀野生動植物種源基地,得到中央多個部委、廣東省各級領導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清遠市委市政府更是將清遠長隆列為 “重塑綠水青山、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重大項目。兩院院士多次蒞臨清遠長隆指導工作,把脈清遠長隆如何科學地高質量發展。中國工程院馬建章院士就曾親臨清遠,組織華南虎繁育和野化訓練基地專家論證,利用大部分礦坑構建華南虎繁育野化訓練基地。目前,昔日的礦坑已經恢復多樣化嶺南特色自然環境,并實現了老虎種群擴繁和初步野化訓練。
以大種群、大自然、大生態為發展理念,清遠長隆世界珍稀野生動植物種源基地,目前已成為中國最大的非洲象、犀牛、長頸鹿、斑馬、羚羊、虎等保育種群,這些大規模珍稀野生動物資源保護成果,體現了這些年來長隆保育技術的不斷創新和進步,同時也驗證了瀕危物種遷地保護與野化放歸的可行性,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特別是動物資源的保護做出了標桿示范。
走進清遠長隆世界珍稀動植物種源基地,草木茂盛、樹影婆娑,多種珍稀動物在其中自在生活,很難想象這里曾是裸露斑駁、飛沙走石、溝壑裸露的露天廢棄礦山。
2014年,坐落在銀盞版塊的清遠長隆世界珍稀動植物種源基地作為首期示范地,依靠著礦山的地貌建設,通過植樹造林實現當地生態環境的逐步修復,成為動物們的世外桃源。據了解,清遠種源基地首批動物共計32種413頭只于2015年5月入場,經過7年時間的保育和繁育,發展到現在100種2000多頭只,實現了珍稀動物種群規模的持續擴張。
響應國家號召,清遠長隆踐行“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指導方針,致力于清遠片區生態恢復,將遍是礦坑的山野變成了綠水青山,成為了數千頭珍稀動物的綠色桃花源,彰顯了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人類決心。
清遠長隆世界珍稀野生動植物種源基地不僅為物種繁衍和當地生態修復做出了突出貢獻, 同時也為清遠長隆項目的科普教育、文化旅游提供了堅實的科學基礎和底蘊內涵。
來源:新化月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