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由中關村健康服務產業促進會組織,柏歲慷(北京)農業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協辦,中醫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環境營養健康學概論》新書發布會暨簽名贈書儀式在北京舉行,本次活動由中關村健康服務產業促進會會長孫德海主持。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發布會現場
本書作者劉振江先生經過一年多的辛苦努力,精心編寫《環境營養健康學概論》,由中醫古籍出版社出版,國醫大師李佃貴教授親自撰寫序言,并以視頻形式為新書發布會致賀辭。李佃貴認為,中國古代就有“天人合一”之說,說明人類健康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關系即自然生態壞境與人體內環境和諧統一的重要性。自然生態環境可以通過國家政府的調整和科學治理得以改善,而已造成的人體內環境的失衡則需調理和治療,這實為現代醫者之責。治療人體內壞境的失衡與紊亂,是醫學界一直探索研究的課題。本書從中醫藥理論入手探索新的治療方法,是一種創新的思路。
國醫大師李佃貴 通過視頻致辭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成果辦公室主任陳壽寶在點評時表示,該書為構建健康生活方式干預作出了大量的探索和經驗積累。尤其是在慢病康復管理方面進行了很多研究,為未來“健康生活方式干預”管理服務的標準化、規范化、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參考,意義深遠。
不解決病根,怎能獲得健康?《環境營養健康學概論》新主張就是慢病康復的健康科普書,是健康觀念的變革書,本書主編之一劉振江指出,人體健康危機的主要問題是長期受食物中農藥、化肥、抗生素、激素及各種添加劑的影響,使人體“中毒”太深和營養失衡,進而引發內分泌紊亂、機能下降和免疫力不足。健康不是只能靠醫療去被動地治已病,還要靠非藥物性食物療法來治未病。提高自身的機能和恢復老天賜予人體的極強的自愈能力、再生能力,這才是解決健康危機的好方法。
本書主編之一賈清仁,提出采用中醫藥學理論之“補氣行血、疏通脈絡”的方略,改善人體血液循環,排出代謝產物,維持人體內環境的平衡穩定,改善細胞生存環境,促進細胞的代謝和再生更新。同時注重內環境必需營養物質和微量、常量元素的補充與平衡,以其促進機體機能的恢復和免疫力的提升,激活人體自有的自愈能力,加快疾病的康復與治愈。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總院胸外科手術專家賈清仁 致辭
本書以大量翔實的循證醫學實例為基礎編撰成書,從人體由外環境的相互關系闡明環境營養健康的概念、理論和中醫的辨證方法,從宏觀到微觀進行分析,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實用性,對廣大醫務人員或健康服務人員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中國中醫科學院副主任醫師吉軍,中國中醫科學院馬曉彤研究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副研究員張韜,中國中醫科學院副研究員李菲,中國中醫科學院主任醫師杜艷林,中國中醫科學院副主任醫師劉志敏,中國中醫科學院主任醫師侯憲聚,空軍特色醫學中心副主任藥師陸明海,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研究員楊智、中醫雜志副社長賈守凱,中醫古籍出版社編輯主任王益軍、中關村中醫藥健康產業聯盟副理事長李洪等出席了新書發布會。
與會專家給予《環境營養健康學概論》積極評價,認為該書從跨學科綜合研究專業層面、臨床理論與實踐結合層面,探索出大健康觀的健康生活方式干預新特點,構建了從環境毒素、疾病、營養、生活方式干預和康復等角度開展相關領域的臨床研究模式。讓行業發展有路可尋,健康管理有據可依。同時,為生命全過程全周期的健康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了理論支撐。
白求恩大學(ICP)中醫藥學院執行院長、終身教授,聯合國際人道主義救援組織聯合醫院榮譽副院長兼特別神奇效果治療部主任郭娜以視頻形式在新書發布會上發言,她認為《環境營養健康學概論》豐富了健康管理學的學科內容,為非藥物療法健康管理探索出一條可操作的應用路徑。
簽名贈書儀式合影
本書作者劉振江簽名贈書儀式,在熱烈的掌聲中落下帷幕。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中華民族與疾病長期斗爭實踐的產物。經歷代專家不斷發展創新和總結提高,形成了獨特的系統理論體系。隨著生命科學界對人類疾病發展模式認識的發展,現代生命科學與傳統醫學的融合、互補,定將為一些疾病的治療和康復開辟一條新的路徑。《環境營養健康學概論》突破性地全方位探索與研究了如何給人體徹底“解毒”和滿足人體代謝所必須的全營養的供應問題,是有效解決人體慢病爆發的唯一出路。
來源:商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