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十年)衣食住行變化中,佤山人品味生活新滋味
中新社云南滄源6月13日電 題:衣食住行變化中,佤山人品味生活新滋味
中新社記者 胡遠航
12時35分昆明長水國際機場起飛,13時45分便降落滄源佤山機場——位于中緬邊境的佤山與昆明的距離已“近在咫尺”。但在10年前,這段路需要耗費約10倍的時間。更久遠的72年前,佤族頭人們首次走出佤山去到北京,更是用了約3個月的時間。
如此巨變,讓云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班洪鄉公坎村老支書三貴常感恍若隔世。在他小時候,佤山——以滄源與西盟為中心的佤族聚居區,還是原始、貧窮、落后的代名詞。
“那時,大家住的是茅草房,上面住人,下面養牛,一下雨就漏水。種的糧食只夠吃幾個月,一到缺糧時,就得上山找吃的。”兒時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艱難生活,在老支書心中留下深深印記。
后來,隨著興邊富民工程、佤山幸福工程、“直過民族”脫貧攻堅計劃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及抗震安居、產業培育、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提升、村寨環境整治、勞動者素質提升工程的實施,佤山脫貧步伐不斷加快。2019年4月,滄源正式脫貧出列,佤族民眾告別千年絕對貧困。
如今,在衣食住行的變化中,佤山人正品味著生活的新滋味。
從滄源縣城出來,約半小時車程就到了勐董鎮龍乃村。這個離邊境線僅200米的佤族村寨,已建成為現代化的邊境小康村。寬闊的柏油路通村到戶,一棟棟新居干凈整潔。村內鮮花錦簇,還配備有籃球場、活動室、衛生室等公共服務設施。
有著“蝸居”茅草房經歷的趙志軍一家,如今住在150平方米的兩層小樓內。家中寬敞明亮,通電通水通網絡,家具家電一應俱全。
(資料圖片)
“再不怕刮風下雨了,吃水也不需要往外背。”談起10年來的變化,趙志軍最大的感觸就是住得越來越舒適。
變化遠不止此。曾經,吃飽飯對佤山人來說都是大問題;如今大家也有了減肥的煩惱。過去,去趟省城需要步行好久才能坐到車,一路輾轉多地,也沒有火車飛機;如今,隨著滄源佤山機場建成通航、大理至臨滄鐵路通車運營,佤山與世界的距離不再遙遠。
更可喜的是,得益于茶葉、堅果、養殖、旅游等產業的發展,及“一村一品”等項目的推進,佤山人有了更多可以持續增收的產業。
糯良鄉班考村班鴿自然村村民、佤族婦女趙安群就很自豪,因為吃上“旅游飯”,過上月入千元(人民幣,下同)的穩定生活。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趙安群所在的班鴿村正在探索“農旅融合”。這里的綠水青山、田園風光和濃郁的佤族風情,吸引各地游客。趙安群和丈夫,一個參加村里的文藝表演隊,一個開起觀光車。
“除了有土地流轉費、景區務工收入和合作社分紅外,我還開了個小賣部。”趙安群告訴記者,她做的佤錦背包,一個就可以賣上200元。
日子越來越好,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回到佤山。“95后”陳瑞大學畢業后,就選擇回到龍乃村,成為一名講解員。家鄉的巨變,讓她不再那么向往大城市。
共350戶1397人的龍乃村,在校大學生高達56名。陳瑞稱,大家回鄉的意愿越來越強烈,都覺得能把所學用到建設家鄉上才更有意義。
“過去10年的變化,讓我們相信:下一個10年,一定更好。”陳瑞如此憧憬著佤山的未來:村寨越來越美,產業越來越興旺,生活越來越幸福,人越來越進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