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老區新貌】安徽六安大別山:“紅”得耀眼,“綠”得奪目
光明日報記者 丁一鳴 馬榮瑞 常河
“看我手型,采茶千萬別用指甲掐,要用兩根手指‘兜’著摘。”一場春雨過后,安徽鑫茗雨茶旅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程浩領著7歲的兒子來到茶山體驗采茶。父子倆深一腳淺一腳穿梭在茶山上,不一會兒,就采了一小簍。
“俗話說:‘千里大別山,好茶在六安。’我們六安不僅有鼎鼎大名的六安瓜片,還有霍山黃芽。”程浩拈起一片鮮葉向記者展示。
茶山不遠處,就是公司制茶車間。去年旅游季,累計有2萬余名游客在此深度體驗采茶、制茶和茶禮儀文化。“老家也能‘火’起來?”擱幾年前,程浩想也不敢想。
2016年,程浩接手了家里的茶葉生意,他雄心勃勃,一心要把公司從霍山縣城開到市里去。這時,父親卻提出:“擴大經營沒問題,但是一定要回宋家河村!”程浩不解:“老家那副破樣子,能干成生意?”“你多少年沒回去了,回去看看再決定。”
果然,這一次回村,程浩直呼“驚掉了下巴”。“哪是翻天覆地,簡直是改天換地了!”大別山風景道修到了村口,大小車輛一撥接著一撥往村里開,民宿、農家樂一家比著一家紅火,遠山一山挨著一山蒼翠!
“鑫茗雨公司落戶宋家河村之后,困擾茶農多年的銷售無門問題,立刻‘有門’了。”宋家河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伍義剛說。如今,茶農早晨采的鮮葉,沒等露水干透,就能在家門口賣掉,累計帶動全村500多戶茶農戶均增收15000余元。
龍頭企業帶動下,全村3000余畝茶園統一管理標準,確保茶葉品質。“一定要把宋家河村的牌子打出去!”這一次的雄心勃勃,程浩更有底氣。
為了增加更多讓游客“留下來住一晚再走”的理由,除了進一步加強茶旅融合,宋家河村還打造了農耕文化館、“天空之鏡”網紅打卡點、大漢漂流等諸多景點,“讓一家幾口都有的玩。”伍義剛說。
住一晚還不夠,裝滿后備廂再走才更好。除了原產霍山黃芽,宋家河村還推出了仿野生石斛、黑木耳、筍干等土特農副產品,也回答了“茶季之后,農民干什么”的問題。
采訪過程中,還有一個變化尤為令人欣喜——年輕人回來了。程浩團隊一共13人,全部都是85后、90后,他們被發小兒、同學、親戚“一個喊一個”從城里喊了回來,把根重新扎進農村。老區發展路上,他們是新風,也是先鋒。
“提到老區,一是紅,二是窮。革命戰爭年代,老區人民作出了巨大犧牲,他們值得過上好日子,應該擁有好日子。鄉村振興路上,老區一定能夠迎頭趕上!”伍義剛滿懷信心。
“一鎮十六將,獨秀大別山。”離開宋家河村,沿淠河繼續北上,便到了這個“將軍鎮”——六安市裕安區獨山鎮。
依托深厚的紅色文化積淀,近年來,獨山鎮走出了一條“紅旅融合”的發展新路。去年,全鎮實現旅游收入1.5億元。“獨山鎮還是六安瓜片原產區,我們有‘紅旅’,也有‘茶旅’。不僅‘紅’得耀眼,而且‘綠’得奪目。”獨山鎮副鎮長楊繼美驕傲地說。
眼下,一個“鎮中鎮”正在崛起——“抹茶小鎮”鄉村旅游綜合體。去年,抹茶小鎮接待游客30多萬人次。“今年下半年,抹茶工廠就將建成投入使用。建成后,每年可加工抹茶1200噸,創造約3.6億元產值,帶動周邊村民就業500人以上。”安徽抹茶村茶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婷介紹。
未來,在生產加工抹茶的同時,抹茶工廠將結合抹茶生產制作、體驗式參觀、研學游等元素,進一步“引流”,帶動餐飲、民宿發展。
“這塊兒原來是老茶廠,破得不能看。現在可好了,一到周末,城里人都搶著來。”搬出老茶廠宿舍,江莉住進了嶄新的安置房,還到抹茶小鎮餐廳干起了服務員,現在已經是餐廳領班了。
“疫情終將過去,屆時歡迎大家到抹茶小鎮來賞花、做抹茶、吃農家菜!”月季長廊下,李婷熱情邀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