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網訊 5月19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IMI)和財政金融學院貨幣金融系聯合主辦、IMI宏觀經濟研究室承辦的“大金融思想沙龍”(總第183期)線上研討會成功舉辦。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張明在會上發表了主旨演講——如何看待當前的宏觀經濟。
張明提出,全球目前有三大不確定性。一是全球疫情演進依然撲朔迷離,疫情已經持續兩年多時間,可能還會持續很長時間,它對世界經濟增長和全球供應鏈擾動還在繼續。二是美聯儲加息節奏的不確定性。連續加息反映美國經濟很強勁,但美聯儲加息將給全球金融市場造成擾動,也會對很多新興市場國家造成負面沖擊。三是國際地緣政治沖突背景下的全球大宗商品價格走勢。目前來看,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還會在高位運行,而且有可能再創新高。上述三重不確定性疊加起來,很可能會形成新一輪滯脹格局。新冠疫情和美聯儲加息會加劇“滯”,疫情導致的供應鏈紊亂可能會加劇“脹”,而國際地緣政治沖突也可能會加劇“脹”。
張明指出,上世紀世界經濟曾經出現過兩次滯脹情形。第一次是上世紀70年代,那次通脹率是兩位數。第二次是上世紀90年代,那次通脹率在4-5%。“我認為未來兩年世界經濟不會面臨兩位數通脹的滯脹時代,但很可能面臨4-5%的滯脹時代。外部滯脹環境對中國經濟是不太有利的,“滯”意味著外需總體來講是疲弱的,“脹”意味著輸入型通脹將成為我們面臨的外部沖擊。”
張明認為,當前中國宏觀經濟的最大問題之一是缺乏穩定的需求。從消費來講,有三個因素會影響消費需求。一是疫情持續本身會對很多服務業的需求造成影響,例如餐飲娛樂、旅游文化、交通運輸等。二是這次疫情對服務業就業群體影響很大。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下降之后,他們的消費欲望會隨之下降。三是疫情和其他一些因素導致部分居民會選擇推遲耐用品消費,而耐用品可能是汽車,可能是家電,可能是手機,甚至也可能是房子。
從投資來講,同樣缺乏需求。目前很多制造業企業面臨疫情導致的物流不暢,以及原材料和銷售兩頭供應鏈中斷的影響。因此,這些企業面臨開工不足的問題,進一步投資的需求不強烈。對房地產企業來講,在經歷了史上最嚴厲的一輪調控之后,現在盡管政策有邊際放松,但是當前即便是一些大型開發商的資金鏈問題也依然非常嚴峻,而且開發商對未來的長期判斷也改變了,因為“房住不炒”的基本邏輯會長期堅持,在這種情況下,房地產投資會非常謹慎。
張明指出,所有關于消費和投資的需求不足都會集中反映到金融數據上,所以大家看到,今年4月份的金融數據中,無論是社會融資總額增量、人民幣貸款增量、還是居民住房抵押貸款增速,都出現了明顯下降。需求不足的問題很難用補充流動性的方式來解決,因為問題的核心不是流動性短缺,而是市場主體的信心不足。
針對目前市場主體缺乏需求的問題, 張明提出,這時候尤其需要財政政策發力。考慮到今年的特殊情況,建議財政部發行大規模特別國債來做三件事情。一是給受疫情沖擊比較大的中低收入群體直接發消費券。二是給受疫情沖擊比較嚴重的中小企業直接發放補貼。三是用特別國債募集資金支持地方政府重大基建項目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