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2日,北京—“點滴之力,惠聚成林”惠普2022年可持續森林項目媒體見面會在京舉行。會上,惠普攜手世界自然基金會,宣布將中國云南亞洲象棲息地修復納入其可持續發展行動中,并持續推動與世界自然基金會在森林保護及FSC認證項目,以及與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在樟子松種植養育項目上的合作。惠普將繼續以“在中國、為中國”為核心,以“持續、保護、改變”為重點,進一步履行其在可持續森林計劃及森林資源保護方面的承諾,協同行業內、外合作伙伴共同努力,攜手打造森林友好型企業,踐行綠色可持續發展。
惠普的中國森林項目,是順應其全球氣候行動目標的重要體現。2019年,惠普首次宣布了可持續森林計劃,與世界自然基金會正式就森林生態保護及管理展開合作。2021年4月,惠普發布氣候行動目標,聚焦森林保護、碳排放、資源再利用三大方面。2022年1月1日,惠普進一步強化與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合作伙伴關系,并承諾投入8000萬美金,履行其在森林資源保護方面的承諾。
惠普大中華區首席市場營銷官董廣鵬表示,“氣候變化是當今商業和社會面臨的最重要和最緊迫的問題之一,惠普將保護自然環境和企業發展緊密相連,堅持“在中國,為中國”的基本戰略,攜手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和世界自然基金會,以FSC森林認證、樟子松種植、亞洲象棲息地修復三大項目為中心,持續踐行‘惠普氣候行動目標’,助力“雙碳目標”達成,實現生態環境和企業共同可持續發展”。
圖:惠普大中華區首席市場營銷官董廣鵬女士分享惠普可持續森林行動
綠色行動正當時,共赴未來穩生態
2022年國際森林日主題為“森林與可持續生產和消費”,意在呼吁為人類和地球選擇可持續的木材,提升資源利用率、減緩環境退化,創造可持續的生活方式。據了解,全球每年退化和破壞大約1000萬公頃的森林。
早在2020年,惠普便與世界自然基金會就FSC森林認證展開合作,今年,惠普將持續推進FSC森林認證在中國的項目,目前認證林地集中于中國南部,如福建、四川等地。截至2021年,共有33,467.48公頃森林已獲得認證。該項目在很大程度上有望實現到2025年助力89,000公頃的中國林地獲取FSC認證的宏偉目標。
為恢復森林生態系統及促進當地的多樣性保護,惠普與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達成合作,從2021年至2022年,惠普將在中國種植約2.5萬棵樟子松。該項目不僅有助于恢復森林生態系統,還將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保護京津冀地區重要水源地和生物多樣性,促進當地社區可持續發展。目前,惠普已完成項目捐贈和土地整理、樹木種植工作。在接下來的三年里,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將會與惠普一起持續追蹤、跟進森林管理和撫育。
本次見面會上,惠普宣布將與世界自然基金會開展進一步合作,2022年,惠普將在中國云南西雙版納地區對120畝亞洲象棲息地進行改造,通過種植熱帶樹種,增加森林的生物多樣性,打造適宜亞洲象棲息的生態環境。項目計劃于2025年完成近25公頃的云南熱帶雨林亞洲象棲息地修復,并展開周邊生態環境的維護工作。
圖:分享研討環節(左起依次為)
可持續發展經濟導刊杜娟、惠普大中華區首席營銷官董廣鵬、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侯遠青、世界自然基金會黃文彬
攜手合作伙伴共同努力,推動全價值鏈低碳轉型
自2001發布首份環境與社會影響報告以來,惠普已經連續20年發布可持續影響報告。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和挑戰,惠普氣候行動目標承諾將通過實施一系列長期可持續發展策略、推出綠色環保的產品和服務,實現覆蓋生產、銷售、運營等在內的全價值鏈零碳排放,減少商業活動對整體環境的影響,全面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在碳排放方面,惠普承諾,到2025年,在運營中全面實現碳中和;到2030年,將價值鏈的溫室氣體排放減少50%,并促進與供應商相關的業務也達到碳中和;到2040年,在整個價值鏈上實現溫室氣體的凈零排放。
產品:惠普采用可持續材料,在產品設計中采用可再生和可回收材料,推出采用了環保材料制造而成的電腦和打印耗材,如:采用海洋回收塑料制造電腦部件,及打印硒鼓和墨盒,協同消費者一起踐行環保理念,倡導循環經濟。
服務:惠普注重打印耗材與硬件的循環再生,其獨有的惠普打印管理服務(Managed Print Service)的按頁付費功能不僅可以適應中小企業的輕資本運營,同時可以對產品生命周期的碳足跡進行跟蹤和評估,減少和抵消打印所帶來的碳影響。
供應鏈:惠普鼓勵供應商減少碳排放,使用可再生電力,將低碳意識貫穿于產品設計、原材料采購中;在產品運輸過程中以海運代替空運,并使用替代燃料和電動汽車,促進供應鏈低碳化。在中國,惠普與本土的伙伴合作,將每年農民收割時廢棄的秸稈加以回收并制成秸稈托盤,以此替代運送產品所使用的木質托盤,減少秸稈燃燒而帶來的空氣污染和資源浪費,帶動供應鏈以更加環保和可持續的方式運作。惠普是全球率先使用這種秸稈貨盤的IT公司。
惠普始終注重作為企業公民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在身體力行踐行承諾的同時,也引導用戶、供應商、合作伙伴一起,在更大范圍推廣創新的可循環商業模式,為環境和社會創造更大的效益。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