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報了什么班?”
這句在家長間盛行的日常寒暄,在雙減政策落地后,話鋒一轉,答案從數學、英語變成了鋼琴、繪畫和編程。
在東亞社會,學業成績等“顯性能力”歷來備受關注。與此同時,包括文化包容力、溝通合作能力、學習力在內,需要長期培養才可獲得的能力被稱為是“隱性能力”。一個顯性,一個隱性,孰重孰輕可想而知。
社會學家布迪厄認為文化品位與社會資源息息相關。這在中國更是如此,培養孩子擁有多項隱性能力,一度是中產階級最突出的消費偏好。電影《再次出發》曾說,“因為音樂,再無聊的場景也會變為璀璨珍珠”,而珍珠之所以是珍珠,得用資本來孕育。
然而,隨著雙減給瘋狂的學科培訓踩下了急剎車,“藝體雙向融合”開始登臺唱戲,大有風靡全國之勢。
據多鯨教育研究院發布的《2022中國素質教育行業報告》,2020年音樂教育市場規模約992億元,到2022年將增長至1137億元。
一個規模千億的市場,是孵化出獨角獸的天然溫床。在音樂藝術輔導行業,線下、線上的創業熱潮同時迸發。
2015年誕生的小音咖集團,打破了以鋼琴、小提琴等為主流的傳統樂器培訓模式,以4-16歲少兒為目標受眾,意在打造一個囊括40多種全品類樂器輔導的音樂藝術平臺。在過去七年里,以線下音樂藝術輔導為主的小音咖集團迎來了高速發展,2021年營收近6億,學員超3萬名,成為了上海地區首屈一指的機構品牌。
就在前不久,小音咖集團全資收購了VIP陪練,音樂藝術輔導行業的頭部品牌隱現。
這不是一個抱團取暖的故事,而是在行業發展逐漸明晰的大趨勢下,兩家公司順勢而為的合體抉擇,這意味著一家有能力打通線上線下、垂直整合全產業鏈的公司正呼之欲出。
為此,我們和小音咖集團創辦人兼CEO李艾進行了一次深度訪談。以下是經過整理后的對話內容:
Q:根據你的觀察,國內音樂藝術產業領域近三年的發展趨勢是什么?
A:我們觀察到近幾年國內藝術產業領域分別在政策風向、市場需求和人才供給端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首先是政策。在去年的學科雙減之后,出臺了藝體雙向的政策,鼓勵藝術綜合能力的培養,不再補課的孩子們有了更多的時間接受藝術教育,藝術輔導逐步從幕后走到了前臺。
其次是市場。過去數十年里,孩子們學習藝術的目的大多是為了藝考、就職,藝術更像是一種可以謀生的“技能”。而在近些年里,我們能夠明顯感受到藝術學習的市場需求更強烈了,“功利心”不再那么重要,人們開始追求更高品質的藝術學習,享受藝術本身。
最后是人才供給。此前音樂藝術產業領域里,多半是音樂專業的人才。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后,各路商業化人才涌入其中,極大地豐富了音樂藝術產業的人才供給,為音樂藝術改變小作坊式生產方式、走上規模化之路創造了必要條件。
Q:疫情對音樂藝術輔導行業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是否改變了音樂藝術輔導線上化的進程?
A:疫情不只是改變了音樂藝術輔導,而是改變了幾乎所有行業。就我們這個行業而言,音樂學習的場景天然在線下。尤其是年紀小的孩子,他更需要的是一種氛圍,因此教學的場景很重要,老師需要身體力行地去引導。另外,音樂也需要演出,這不僅是一種儀式,也激發了學習的動力和成就感。在線下音樂學習里,體驗大于效率,儀式感、場景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音樂學習的線上化面臨著很大的挑戰,但也不是不可為之。這是因為音樂學習不能停留在氛圍感,還需要有效地學習,真正地學會。線上學習正好補足了“練習”的這一環節,它是音樂學習過程中更高效的練習方式。
Q:音樂藝術輔導領域是否有機會誕生出全國性的大品牌?相比于發達國家,中國音樂藝術產業市場的發展空間還有多大?最有可能以何種方式實現彎道超車?
A:是的。在政策、市場和人才都準備好了的情況下,一定有機會誕生出全國性的大品牌。
說到國內外的差別,我可以分享一些數據給你,目前中國參與藝術培訓人口約占總人口的2.5%,規模超千億,遠低于發達國家20%的滲透率。這中間有接近8倍的差距。到2035年,如達到發達國家水平,音樂藝術輔導將會成為一個過萬億規模的市場。在音樂學習中,校內學習和校外輔導是相輔相成的,校內提供普適的基礎教育,校外承擔提升、精進的任務。
在發達國家,音樂藝術輔導也是一個以個體教師為主導的零散市場,因而我認為我們是有彎道超車的機會的。中國在課程標準化,學習集中化、效率化和產業規模化上已經有了一些積累,可以進一步賦能藝術輔導行業。
Q:在需求高度分散、師資依賴度高、難以體系化的音樂藝術輔導市場,想要成長為一個頭部公司,必須要解決什么問題?最大的挑戰是什么?
A:最大挑戰是必須要建立一個非常成熟的、標準化的產品體系。目前我們重塑了師、課、場、練、演的服務體系,致力于音樂普及,讓孩子懂音樂,真正欣賞音樂之美。
其中,“師”是我們的強項,在上海,我們有4000位頭部教師。“課”是我們的樂理課、素質課等課程設置,已經實現了標準化的內容生產。“場”指的是學習的環境,我們的琴房更加寬敞、舒適、溫馨。“練”更多的是我們收購的VIP陪練,我們希望通過線上化的學習來加強練習的效率。“演”是音樂演出,這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我們不僅有自己的場地可以舉辦小型音樂會,我們經常組織我們的學生去上海的專業音樂廳,比如上音歌劇院等,希望通過演出來增強學生對于學習的信心和興趣。
上音歌劇院
Q:雙減之后,有很多學科教育公司紛紛下場做藝術教育,這是否意味著更激烈的競爭和內卷?你們是如何應對的?
A:作為行業內的頭部公司,要代表整個行業最先進的生產力水平,而不只是去融資、燒錢,去打仗。我們是想做好音樂藝術輔導這件事情的,這是我們的戰略定力。我們堅持自己對音樂行業的理解,不能簡單地去追風口。
說到底,競爭不是我們日常考慮的范圍,真實的市場需求才是我們關注的核心,我們一直在思考,學生和家長們真正需要的是怎樣的音樂教育。
Q:小音咖集團為什么能在疫情后實現迅速反彈?相較于其它機構,小音咖集團的競爭力在哪里?
A:我們在2019年時有8000萬營收,4000名學生。到了2021年,我們實現了近6億營收,超30000名學生。在我看來,疫情并沒有阻擋大家學音樂的熱情,只是學習的需求被迫延后了,所以在2021年疫情進入緩和期后,需求再次被激活了。
說到競爭力,我們運營團隊里有很多都是在互聯網浪潮里打過仗的人,有成熟的運營經驗。同時,我們追求戰略的定力,與其為外部競爭而焦慮,不如專注于自己的初心。
Q:小音咖集團提供40多種樂器的音樂藝術輔導,如何處理不同的學生需求,如何管理規模龐大且體系復雜的老師?
A:雖然樂器的種類有很多,但需求是可以歸類的,比如學習的階段,是啟蒙還是進階?學習的目標,是興趣還是考試?還有部分特殊的需求,比如需要雙語教學。我們在理解學生和家長的需求之后,再分門別類地為學生制定相應的課程。至于老師,我們首先有高標準的準入門檻,其次有一套完整的培訓體系,不止是考核音樂能力,還要考核師德、教學經驗,以及兒童心理學等等。我們希望通過體系化的賦能和標準化的企業管理,讓教師教學和學生需求彼此適配,共同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
我們的續課率達到78%,應該說在學生需求管理和師資管理上,我們做的還是挺不錯的。
Q:本次收購VIP陪練對小音咖集團來說意味著什么?小音咖集團將如何打通線上線下的音樂藝術輔導?
A:如前所述,收購VIP陪練是補足了我們的“練”這個環節。隨著VIP陪練的加入,我們的線上線下也就打通了,你可以在線下學、線上練,另外我們本身也沉淀了很多知識付費的內容,可以放在線上做更多的業務拓展。我相信我們和VIP陪練不僅僅是兩個產品的合并,而是打開了更多的想象空間,我們的品牌影響力也會更大。
Q:對于龐大的音樂藝術產業,小音咖集團還有哪些目標?有沒有對標的公司?
A:我們沒有對標公司。我的愿景是,希望花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去普及音樂藝術,提供完整的、優質的、普惠的服務,讓音樂陪伴孩子們的成長,創造真正的社會價值。
Q:作為一家根植于上海的公司,小音咖將如何在這座城市實施“音樂藝術+”計劃?有一句話叫“一個企業帶動一個產業”,小音咖目前走到哪一步了?
A:音樂藝術兼具產業、市場、文化和意識形態等多重屬性,涉及經濟、社會、城市、文化及公共服務等多個領域。
我們希望可以借“音樂藝術+”計劃,促進音樂藝術產業與科技、旅游、體育等產業的深度融合,進一步拓展空間、激活市場,持續提供優質的音樂藝術產品,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
從我們的角度來說,這項事業不是只教孩子們掌握一門樂器的技巧,而是重塑“師、課、場、練、演”的音樂輔導體系,培養孩子們的音樂藝術素養,同時帶動整個產業鏈共同發展。
經過7年的耕耘,“一個企業帶動一個產業”,可以說我們已經初見成效:我們整合了音樂學府、名家大師、企事業單位、政府文化機構、演出場館等資源,與各方達成廣泛深度的交流與合作。比如我們與耶魯大學音樂學院、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柏林交響樂團等知名音樂院校機構的合作;和理查德.克萊德曼、陳宏寬、MassimilianoValenti等世界級鋼琴大師的合作;還積極地參與了社會藝術活動,如連續三年冠名和承辦“上海國際少兒藝術大典”。
來源:中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