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傳統的新生兒病房。 劉忠俊 攝 中新網成都4月17日電 (記者 王鵬)在公眾印象中,患病的新生兒一旦住進新生兒病房,就意味著與父母分離。只有每天短暫的探視時間內,父母才能遠遠望一眼孩子……4月中旬,一種新生兒家庭化病房在成都投用,父母可24小時陪伴新生患兒,從此告別“分離之苦”。
在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一間新生兒家庭化病房內,陳女士和丈夫正在照看育兒箱中不足一月大的寶寶。她告訴記者,寶寶前幾天患上了新生兒肺炎,原以為不得不與孩子分離一段時間,沒想到醫院的家庭化病房可讓她與丈夫一起入住。
“父母陪伴在小朋友身邊是最好的,這種病房方便了我們父母,能觀察到娃娃的病情變化,娃娃每天吃得怎么樣,睡得怎么樣,我們都能觀察到。”陳女士欣喜地說,寶寶生病住院期間自己也能一直陪伴,焦慮減輕了許多。而在他旁邊,丈夫正在監測寶寶的睡眠質量。
新生兒家庭化病房內,護士指導新手爸爸。 劉忠俊 攝
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新生兒科主任巨容告訴記者,在家庭化病房中,父母可以24小時陪伴在新生兒身邊,參與治療和護理,與醫務人員協作,共同促進孩子早日康復。
記者了解到,新生兒家庭化病房讓新生兒父母不再因分離而焦慮,同時按需求接受專業的照護培訓,如新生兒基礎護理、異常情況早期識別、緊急情況下的簡單處置甚至特殊情況下的護理,如家庭氧療或造瘺口護理等,“更好更專業地參與到寶寶的護理中”。
“同時,對第一次當父母的人來說,住進家庭化病房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可以學會喂養、穿衣、打包、更換尿布、皮膚護理等,有利于將專業的新生兒護理服務從醫院延伸至家庭。”巨容說,完成這樣一次住院,新生兒父母相當于經歷了一次“培訓考核”,也能進一步降低早產兒出院后的再次入院率,促進新生兒健康成長。
新生兒家庭化病房內,護士指導新手媽媽喂養。 劉忠俊 攝
巨容介紹,新生兒家庭病房和家庭參與式護理是一種建立在尊重新生兒家庭、保持醫護與嬰兒及其家長關系平等基礎上的照護模式,是生物-生理-社會醫學模式發展的必然趨勢。這種模式近年來在美國、加拿大、芬蘭、澳大利亞等國家廣泛開展,國內目前較少。此次成都投用的新生兒家庭化病房,是四川首批。
“新生兒家庭化病房的主角雖是新生兒寶寶,但如果新生兒媽媽需要治療,也可讓產科、婦科、乳腺外科等科室介入進來,為新生兒寶寶和媽媽提供‘一站式服務’。”在巨容看來,新生兒家庭化病房鼓勵家庭成員積極參與到臨床照護工作中,也是未來中國新生兒科的發展趨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