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獨居青年各自在家“吃同一頓飯”
■本報記者 占悅
“咚、咚、咚”,三聲敲門聲響起,門外傳來聲音:“我把飯菜放你家門口了,今天咱們吃炒蘿卜絲、韭菜雞蛋和拉面。”
90后王小姐家的門把手上多了個紙袋子,里面裝著三盒熱乎乎的飯菜——這是隔壁同齡人、濟南姑娘李小姐的定點“投喂”。這段特殊時期,社區里許多獨居青年之間的距離更近了,從“最熟悉的陌生人”變為守望相助的好伙伴。
如果不是此次疫情,一墻之隔的兩名年輕姑娘或許永遠不會有交集。自由職業的王小姐每天不定時出門,而在醫療企業就職的李小姐則過著“朝九晚六”的日子——“我倆甚至都不知道對方是個同齡人”。
不久前一次抗原測試時,兩人才真正打上照面。彼時,“大白”一家家發放試劑,門開的瞬間,她倆不約而同“對上了眼”,全是笑意。回家后,兩人就依靠社區群迅速加上好友,聊了起來。
“我一個人住,剛在做飯,你家糧食還夠么?”李小姐熱情地問。王小姐則回復,自己買了很多水餃,但家里燃氣灶壞了都還沒修。“不如我把之前發的蔬菜物資都給你吧,我家不開伙,省得浪費了。”王小姐把家里的土豆、胡蘿卜等物資裝好袋,掛在李小姐家門口。
“那以后我做飯多做些,咱倆‘搭伙過日子’。”自那以后,每天中午和傍晚時分,李小姐便會在家中燒好飯菜,分出一半裝給隔壁鄰居。從土豆排骨、清炒芹菜到雞蛋掛面、紫菜湯,各自在家“同吃一頓飯”。吃完飯的王小姐把碗碟洗干凈,掛在門把手上,袋子里還添上零食,“今天的飯后小食是兩個蘋果,請查收”。
一來一回,不僅解決了吃飯問題,更擦出了年輕鄰里的友誼火花。李小姐來自山東濟南,不斷分享著北方習俗;而武漢姑娘王小姐則聊著家鄉街邊美食。在上海,像她們這樣的獨居青年還有很多,平日里靠外賣解決“一餐飯”,如今成了“互助聯盟”。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