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宜賓4月7日電 (劉忠俊 單鵬)“地震發生時我正在家里做飯,聽到外面傳來巨響,意識到發生地震后,就急忙跑了出來。”6日下午,見到四川省地震局現場工作隊隊員時,家住宜賓市興文縣仙峰苗族鄉的姚洪芬回憶起地震發生時的場景。
6日,四川省宜賓市興文縣發生5.1級地震。截至7日9時,該次地震共造成宜賓市興文縣、長寧縣的3個鄉鎮2896人受災,緊急避險轉移1045人,緊急轉移安置98人(均為集中安置);一般房屋受損622戶694間,嚴重損壞房屋25戶28間;直接經濟損失920萬元,其中房屋及居民家庭財產損失690萬元,基礎設施損失110萬元,公共服務損失120萬元。
民房墻體開裂。 劉忠俊 攝
地震發生后,四川省地震局派出7個組、24名調查人員,對震區7個鄉17點開展震情調查。在興文縣仙峰苗族鄉群魚村,仙峰苗族鄉大元社區2組、1組,興隆村3組,工作人員入戶調查20余戶。在姚洪芬家中,四川省地震局地震應急服務中心高級工程師范開紅仔細查看房屋受損情況。
據范開紅介紹,地震發生后,四川省地震局都會派出工作人員現場調查,通過走訪調查結果,盡快繪制出該次地震烈度圖。地震烈度圖將用于災后恢復重建、科學研究以及災后預防。
調查中,工作人員走訪震區每一個自然村,觀察居民點建筑破壞情況,包括確定房屋承重結構是否受損、判斷房屋破壞程度等,再根據相應標準確定該村鎮發生地震的烈度,最后把烈度投到地圖上形成控制點,形成地震烈度圖。
在仙峰苗族鄉調查點,記者在現場看到部分房屋出現梭瓦掉瓦、墻體開裂等情況。對此,范開紅表示,仙峰苗族鄉除公共用房采用鋼結構外,民房大多以磚房為主,部分修建于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前后的磚房受損相對嚴重。
地震導致的山體滑坡阻斷部分道路。 劉忠俊 攝
“震中所在的仙峰苗族鄉,受損房屋基本是沒有抗震設防措施的房屋,其修建時間較早,且以預制板結構或磚混結構為主。相比之下,有較完整抗震設防措施的民房,受災明顯較輕或基本完好。從現場調查情況看,遭受中等及以上程度破壞的民房只有幾戶。”范開紅稱。
開展震后調查的另一層意義,在于加強今后民眾建房引導。“我們建議民眾自建房一定要有抗震設防措施,即設計圈梁和構造柱。經過正規設計的房屋面對這種強度的地震,基本不會出現中級以上的破壞。”范開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