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楊虹報道 日前,由老齡社會30人論壇和盤古智庫老年社會研究中心舉辦的第51場專題研討會在京舉辦,主題是“長期照護的國際共識與概念框架”,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原秘書長、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老專家協會副會長唐鈞做主旨演講。唐鈞談到,老年人長期照護,以確保缺乏自理能力的人能根據個人的優先選擇保持最高可能的生活質量,并享有最大可能的獨立、自主、參與、個人充實和人類尊嚴。
全球人口老齡化進程發展迅速,聯合國和重要的國際組織以長期照護為核心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和應對策略,1990年聯合國提出的“老年人五項原則”的第三項就是照護。據此,世衛組織在2000年提出了老年人長期照護。2016年又重新闡釋了“健康老齡化”,目前這些原則和概念都已程度重要的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全球共識。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我國在今年年初發布的《“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中明確指出將穩步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那么,關于長期照護具體有哪些國際共識,有哪些基本概念框架需要厘清?唐鈞從五個方面進行分析,第一是健康老齡化,第二是老年生涯三階段和照護依賴,第三是老年人長期照護,第四是正式照護和非正式照護,第五是直接照護與間接照護。
什么是健康老齡化?即為發展和維護老年健康生活所需的功能發揮的過程。健康老齡化的核心就是功能發揮。功能發揮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是老年人內在的能力,二是居住環境。功能發揮等于內在能力加居住環境。
老年生涯三階段和照護依賴。老年生涯三階段是指進入老年生涯以后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能力強而穩定的階段,第二階段是能力衰退的階段,第三階段是嚴重失能的階段。第三階段引出一個概念叫照護依賴。從被照護者出發的,當功能發揮下降到沒有別人幫助時,個體就不能完成基本的日常生活必要活動此時便會出現照護依賴,需要他人的幫助和照護超出了健康成人的正常需求,導致老年依賴最顯著因素包括與年齡密切相關的慢性疾病,尤其是腦卒中和老年癡呆癥。
老年人長期照護。長期照護是指有非正式提供照護者(家庭、朋友或者鄰居)和專業人員(衛生、社會和其他人員)所開展的活動系統,以確保缺乏自理能力的人能根據個人的優先選擇保持最高可能的生活質量,并享有最大可能的獨立、自主、參與、個人充實和人類尊嚴。
世界衛生組織對長期照護的體系提出了六條普遍適用的原則:第一,必須是可及而且可負擔的,尤其是貧困和邊緣人群;第二,必須支持依賴照護老人的人權。提供照護的方式,必須有利于維護老年人的尊嚴,幫助他們進行自我表達,在可能的情況下促進他們自主決策的能力;第三,在任何可能的情況下,要努力加強老年人的內在能力。第四,長期照護必須以個體為中心。必須以老年人的需求而不是機構的需求為導向。第五,應該公正地對待有償和無償提供長期照護的勞動力,他們應該獲得應有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認可。第六,國家和政府必須承擔長期照護系統的全部管理責任。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兩個“轉變”,第一必須承認長期照護既是社會層面也是政治層面的公益事業;第二必須重新定義長期照護,不能繼續認為長期照護是僅提供最低最基本的社會保障,是為無法自理的老年人提供不完善的基本支持。
正式照護與非正式照護。世界衛生組織一直在強調非正式照護,非正式照護也可以成為家庭照護者。國內外現在最普遍最常見的老年照護者是家庭成員,尤其是配偶和子女,并且未來還難以被替代,這是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如果政府和社會的支持機制得力,家庭照護者可以圓滿完成照護任務。家庭照護可以使被照護的老年及其家庭收益,包括照護者、被照護的老年人和家庭其他成員。
直接照護和間接照護。照護可以分為兩種:直接照護和間接照護。間接照護包括職業提供者和非職業提供者,非職業提供者包括志愿者、非營利組織。職業提供者包括保姆、小時工、送餐服務和老年食堂。保姆有時直接照護和間接照護都做了。在國外,直接照護包括老年食堂、送餐服務,是對于老年生涯第三階段的照護依賴老人有該服務,不是對全體老人。“建議能夠自理的老人盡量做家務,最好的家務是買菜做飯,既有腦力勞動也有體力勞動。在中國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都需要去老年食堂。”唐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