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AI、5G、云計算、大數據和數字孿生等技術的發展,“數實融合”已成為產業變革的關鍵詞。“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以數字經濟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雙智”建設正是“數實融合”的典型領域。2020年12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關于組織開展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試點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雙智試點通知”),過去一年多以來,已有北京、重慶、長沙和深圳等16個城市入選雙智試點,并在基礎設施、場景應用和標準法規等領域取得了一定成果。
3月25日,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2)首屆雙智論壇上,騰訊智慧交通副總裁謝建家發表“騰訊數字道路助力雙智協同發展”主題演講。
謝建家表示,需要從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開放平臺和生態的建設等方面著手,在公眾需求的基礎上挖掘應用場景,推動場景驅動、以人為中心的雙智協同發展。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支撐場景應用創新
在《雙智試點通知》中,基礎設施的建設正是規劃的重點任務之一。貫穿城市的道路,不僅是車輛通行的重要承載,也是城市基礎設施的關鍵骨架。“數字道路”,成為雙智建設中的重要環節。
2021年11月,在騰訊數字生態大會上,騰訊智慧交通發布數字道路產品。據了解,騰訊數字道路包含路面地基、智慧設施和應用場景等部分。其中,路面地基指的是交通云,交通圖。智慧設施包括了融合感知、實時孿生、泛V2X車路協同和交通開放平臺。在路面地基和智慧設施上,打造豐富的應用場景。
“騰訊數字道路產品技術架構由模塊化組成,既可以實現一體化建設,也可以把模塊拆開,與各個行業緊密結合起來。”謝建家表示,“其中,關鍵要素是要有場景應用來牽引和驅動。”
據謝建家介紹,相比去年正式發布時,針對雙智協同發展,騰訊數字道路產品也做出了相應的升級,“在交通云、交通圖、實時孿生、泛V2X開放平臺等基礎上,實現了與城市CIM平臺、政務云和更多城市物聯設施的打通。”
同時,要實現上述基礎設施之間的互聯互通,統一的標準體系不可或缺。
在此前騰訊主辦的“雙智建設線上研討會”上,眾多專家也強調了標準的引領作用。騰訊副總裁、騰訊智慧交通與出行總裁鐘翔平表示,“雙智建設涉及交通、通信、汽車、城市等不同產業的眾多主體,要實現大范圍基礎設施、網絡設施、云端平臺的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通過數智賦能讓民眾有獲得感,就需要持續推動開放統一標準體系的構建。”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過程中,如何實現多源動靜態大數據的匯聚,并充分釋放數據價值,是雙智建設的關鍵所在。與此同時,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也是重中之重。
雙智建設需要做好核心數據的保護,“鑒于有些數據的敏感性和隱私性,所以不能直接對其進行簡單的匯總共享。”謝建家表示,針對那些基礎層、可開放、可共享的數據,騰訊提出的互聯互通主要體現在邏輯統一、物理隔離和1權限可控,把可公開的部分剝離出來,形成中間架構,“讓每一位參與者都能夠感受到數據的安全,安心享受參與數據共享的價值。”
開放融合、以人為本,助力雙智健康可持續發展
雙智建設過程中,基礎設施實現互聯互通后,便可以形成支撐豐富場景應用建設的底座。但正如在實際道路上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場景和需求一樣,在數字道路上打造的應用也不能只針對單一場景,而是要適配各行各業的需求。
“這些應用的差異性很大,定制化的屬性又比較強,所以騰訊的理念是建設一個低門檻、富應用的開放平臺。”謝建家在演講中指出,“關鍵在于打造應用場景創新的沃土,讓更多開發者和從業者共同參與到場景應用的開發和使用中。”
當前,騰訊已經在公眾號、小程序、LBS開放平臺和云開發平臺等領域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經驗。謝建家表示,不用開發云代碼,通過拖、拉、拽的形式,就能在上面構建應用,從而發揮中小企業和開發者的效能,支撐雙智場景建設的迭代升級。
雙智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開放融合的產業生態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當前,騰訊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社交生態、車生態、圖生態和云生態,能夠與生態伙伴一道通過技術升級、平臺開放、人才培養和產業研究等多個方面,不斷擴展雙智建設中的應用生態、能力生態、商業生態和產學研生態,從而實現更廣范圍的連接。
同時,如何實現新與舊的融合,也是雙智建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要素。謝建家表示,“在連接生態的過程中,要注重和既有生態的融合互通,實現新開發應用和已有應用的直接打通,從而最大化擴大其規模。”
事實上,無論是汽車、交通還是城市,都由人創造,最終的目的也是要服務于人。謝建家在演講中強調,場景的發現,應用的開發,都要精準匹配公眾和行業的需求,建設讓老百姓有獲得感、有幸福感的雙智城市。
鐘翔平也在此前的研討會中指出,場景的發現、應用的開發,并非存在于架構師和產品經理的想象中,而是建立在公眾的需求之上。“雙智”建設要想公眾之所想,建公眾之所需,不斷增強普通老百姓的獲得感。
無論是了解公眾的需求,還是將應用和服務有效敏捷的觸達公眾,這背后都少不了C端觸達能力的支撐。鐘翔平此前便指出,“觸達是服務的終點,也是服務的源頭。”
騰訊深耕消費互聯網二十多年,已經形成了社交、內容和服務生態背后的C端觸達能力。
謝建家表示,在C端應用上,騰訊推動的泛V2X,能夠把雙智平臺和手機聯通起來,把騰訊在C端積累的很多用戶生態與雙智生態形成連接,助力各類應用場景便捷地觸達C端,從而推動雙智健康可持續發展。
騰訊數字道路產品落地多城
騰訊在深度助力雙智試點城市以及多個智能網聯先導區和示范區的建設中,均沿著以上思路進行。
在面向城市交通中的智慧交管場景中,騰訊借助實時數字孿生等數字技術,打造了微觀-中觀-宏觀三維一體的交通孿生體系,可涵蓋路段、路網以及城市級的道路系統。
同時,通過地圖、小程序和車機等多渠道,能將實時交通態勢和預測結果推送給駕駛者,道路參與者和管理者,助力交管部門高效調度管理,為公眾提供安全便捷的出行服務體驗。
在參與天津(西青)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建設項目時,騰訊交通云的TEMC(邊緣云)平臺能夠提供一站式邊緣計算能力,支撐V2X等智慧交通應用的穩定運行。同時,通過部署騰訊專網地圖,實現了西青區出租車、公交車、危重車輛等一張圖管理和可視化展現。
在助力全國首個碳中和示范區“重慶兩江車聯網先導區”建設過程中,騰訊重點參與了大屏端、C端和后端的建設,加速推動車路協同等應用場景落地。
其中,大屏端能全方位展示“車路云”建設成果;面向C端,構建集智能約車和泛V2X等服務為一體的MaaS平臺;面向政府、企業和專業機構等大后端,打造綜合運營與出行需求的分析云平臺。
在湖南長沙,由長沙交警部門的牽頭,騰訊聯合湘江智能和希迪智駕等生態伙伴,打造了全國首條面向通勤場景的智能網聯定制公交線路,充分融合了大數據、C端觸達等技術,實現了線路站點精準選取、公交信號主動優先、服務觸達等精心服務。
在“數實融合”的不斷深化,以及智能網聯汽車與智慧城市基礎設施的持續發展的背景下,騰訊智慧交通會一如既往做好雙智建設的數字化助手,與生態合作伙伴建設以人為中心的雙智城市,為普通人帶來更美好的出行體驗。
以下為騰訊智慧交通副總裁謝建家的演講實錄: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
大家上午好,很高興參加今天的雙智論壇。下面,由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騰訊在雙智方面的一些思考和實踐。
上周,騰訊智慧交通、騰訊研究院和央視網聯合主辦了“雙智線上研討會”。會上,眾多院士、專家形成了“雙智建設應以場景應用為驅動,要建設以人為本的、讓老百姓有獲得感和幸福感的雙智城市”等共識。
道路是城市基礎設施的骨架,“數字道路”是雙智建設中的重要環節。騰訊的數字道路產品技術架構由模塊化組成,既可以實現一體化建設,也可以把模塊拆開,與各個行業結合,實現單獨模塊化交互。其中,關鍵要素是要有場景應用來牽引和驅動。
相比去年,騰訊在路面地基、交通云、交通圖、實時孿生、泛V2X開放平臺等基礎上,實現了與城市CIM平臺、政務云和更多的城市物聯設施的打通。
雙智的協同發展需要實現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把交警、網聯、交通、網約車、汽車等數據匯總起來非常有價值,但是這個過程講起來容易,實施起來難。因為要做好核心數據的保護,鑒于有些數據的敏感性和隱私性,所以不能直接對其進行簡單的匯總共享。
但同時,有些數據又是非常基礎,可開放,可共享的。所以,騰訊提出了互聯互通的邏輯,這個邏輯主要體現在邏輯統一、物理隔離、權限可控,即把基礎設施中可公開的部分剝離出來,形成中間架構,讓每一位參與者都能夠感受到數據的安全,安心享受參與數據共享的價值——如果做不到上面這一點,推動雙智協同發展的阻力會非常大。
在建設邏輯統一、物理隔離、權限可控的互聯互通的工作上,目前騰訊有豐富的經驗積累。比如,在地圖開放方面,騰訊既能夠支持騰訊自有的生態,也能夠支持京東物流、美團外賣和網約車等產業生態。針對一些企業業務的敏感性,騰訊采用了底層打通數據的方式,這樣就能很好的保護上層敏感數據。
在實際的道路上,會有各種各樣的車和各種各樣的場景需求。在數字道路上,需要的也不僅僅是針對某一個單一場景的,而是要適配各行各業的應用。但是,這些應用的差異性很大,定制化的屬性又比較強,所以騰訊的理念是建設一個低門檻、富應用的開放平臺,讓更多開發者和從業者共同參與到場景應用的開發和使用中。
比如騰訊的微信公眾號、小程序、位置服務開放平臺和云平臺等,在這方面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經驗:開發者甚至不用開發云代碼,通過拖、拉、拽的形式,就能在上面構建應用。
在C端應用上,騰訊推動的泛V2X,能夠把雙智平臺和手機聯通起來,把騰訊在C端積累的很多用戶生態與雙智生態形成連接,助力各類應用場景便捷地觸達C端,從而推動雙智健康可持續發展。
目前,自動駕駛和車路協同等功能正在普及過程中,雙智除了要在這方面繼續探索更大的應用空間,還需要探索在智慧交通和智慧城市中的落地場景。在這個過程中,在挖掘和發現產品需求時,要非常注重以人為中心,并結合每個城市不同的痛點,尤其要發揮中小企業和各行業開發者的作用。
最后,跟大家報告一下騰訊在智能網聯和智慧城市建設方面的一些實踐案例。其中,天津西青是以應用為導向的驅動建設的先導區,我們協同眾多生態合作伙伴,助力實現了底層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在重慶兩江,我們從MaaS和C端應用入手,同時在數字孿生駕駛艙領域實現了多家云控平臺的接入與融合,助力當地打造西部首個碳中和的示范區。
我們還聯合眾多生態合作伙伴在深圳打造了網聯汽車測試的標桿,包括自動駕駛仿真工具以及安全和城市環境平臺等;在長沙利用數字技術實現了網聯精準公交的場景建設;在重慶打造了車生活出行平臺,將基礎設施與C端實現了更高效的聯通……
小結一下,我們認為,雙智要以場景驅動來深化建設、要以人為本來發現需求;
要建設一個邏輯統一、物理隔離、權限可控的互聯互通的底座;
低門檻的開放平臺對應用的創新很重要,要成為創新應用的沃土;
在連接生態的過程中,要注重和既有生態的融合互通,要能夠做到直接實現新開發應用和已有的應用的打通,從而最大化擴大其規模;
要以人為中心發現這些場景和需求,讓中小企業能夠更多的參與到這些平臺上來;
我的報告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