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凝暉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等8地啟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并規劃了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標志著“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啟動。與“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等工程相似,“東數西算”是一個國家級算力資源跨域調配戰略工程,針對我國東西部算力資源分布總體呈現出“東部不足、西部過剩”的不平衡局面,引導中西部利用能源優勢建設算力基礎設施,“數據向西,算力向東”,服務東部沿海等算力緊缺區域,解決我國東西部算力資源供需不均衡的現狀。
“東數西算”工程是我國從國家戰略、技術發展、能源政策等多方面出發,在“新基建”的大背景下,啟動的一項至關重要的國家工程,首次將算力資源提升到水、電、燃氣等基礎資源的高度,統籌布局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助力我國全面推進算力基礎設施化。
“東數西算”工程對我國的長遠發展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從技術視角來看,就是助力我國全面推進算力基礎設施化。早在1961年,美國JohnMcCarthy教授便提出過算力應該像電話系統一樣,成為一個公共服務,用戶可以隨用隨取,按用付費。1990年,美國IanFoster教授提出算力應該像電力網格一樣,成為一個公共服務。但時至今日,在全球范圍內,依舊沒有真正實現。
我國過去40余年的高速發展,主要得益于支撐國民經濟的主要元素,如能源、交通、金融等,都快速實現了基礎設施化,才能夠支撐國民經濟上規模。“要想富,先修路”已經成為中國老百姓口口相傳的實踐真理,也是我國在交通領域基礎設施化的過程中積累的寶貴經驗。而算力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的新生產力,也同樣需要通過基礎設施化,從而廣泛服務于我國數字社會轉型中的方方面面,加速提升我國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據《2020全球計算力指數評估報告》顯示,計算力指數平均每提高1個百分點,數字經濟和GDP將分別增長3.3‰和1.8‰。其中,當一個國家的計算力指數達到40分以上時,指數每提升1點,對于GDP增長的拉動將提高到1.5倍;當計算力指數達到60分以上時,對GDP的拉動將進一步提升至2.9倍。可見,算力正成為我國在新發展格局下衡量經濟狀況的“晴雨表”。
算力基礎設施化并不簡單等同于算力總量的拉升。算力的基礎設施化并不是簡單的算力堆砌,當前各類機構的算力總量測算方式都是將各行業、各公司的私有算力進行累加,甚至還會加上手機終端等移動端的算力,這些算力確實能夠服務一定的群體,但算力資源并不能面向全社會提供統一一致的服務。
建設“東數西算”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國家樞紐節點,將對現有的信息技術體系提出諸多挑戰。應加快推進東西算力資源的協調調度,應對人機物三元融合的智能時代所帶來的新信息洪流。一方面,應加強建設“東數西算”工程技術試驗,研發面向“東數西算”工程的算力共同體管理、算力測調和撮合交易系統,形成算力基礎設施化上的核心技術、基礎軟件和關鍵系統,向“東數西算”工程推廣;另一方面,應加強關鍵技術驗證演練,加快各環節關鍵技術從孵化到完善的全過程,形成一套可推廣的技術體系。
(作者系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學術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