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4日,騰訊智慧交通、騰訊研究院在央視網支持下,共同舉辦了“以應用場景為驅動,建設以人為本的‘雙智’城市——‘雙智’建設專家研討會”。中國工程院院士郭仁忠、全國政協委員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王先進,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秘書長兼首席專家張永偉,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王志勤,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院分院院長趙一新,騰訊副總裁、騰訊智慧交通出行總裁鐘翔平,騰訊智慧交通副總裁施雪松應邀參與此次研討會,共同探討雙智發展新思路。
鐘翔平在主題分享環節明確提出,構建“雙智”城市,需要從人的需求出發,根本目的是為人服務。
騰訊副總裁、騰訊智慧交通出行總裁鐘翔平
基于這樣的目標,以及結合騰訊在探索過程中獲得的經驗,鐘翔平認為“雙智”建設應該從以下三方面重點展開:
第一,騰訊將繼續以應用場景驅動,打造可持續運營閉環,堅持以人為中心的“雙智”建設。第二,騰訊將繼續沿著智融合發展的路徑,充分發揮“軟硬一體”、“新舊結合”的優勢,助力探索“雙智”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第三,在政策的宏觀統籌下,騰訊正在加速完善智能網聯汽車與智慧城市基礎設施標準體系,推動產業生態開放可持續發展。
鐘翔平在最后強調,騰訊將一如既往的發揮好鏈接的作用,做好產業發展的數字助手,與行業合作伙伴一起,通過開放統一的標準體系,推動開放可持續發展產業生態的構建。
以下為鐘翔平演講實錄
尊敬的各位專家、線上的媒體朋友:
大家好,我是騰訊鐘翔平。今天研討會的主題是“以應用場景為驅動,建設以人為中心的雙智城市”,很榮幸能借這個機會與在座專家交流。下面由我來談談騰訊對“雙智”建設的想法和實踐。
剛剛過去的兩會,馬化騰先生提交了《關于系統推進“數實融合”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的建議》,指出“數實融合”當下正處于系統化、全方位融合的關鍵時期。
“雙智”建設是數實融合的典型場景。在數字技術的推動下,汽車已不僅是簡單的機械硬件,具備感知、計算、交互能力的智能網聯汽車,正在成為不斷產生數據信息的移動智能終端。智慧城市也不再是冰冷的鋼筋水泥,而將成為一個數字化的空間,處處體現著科技的溫度。智慧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是智能網聯汽車的關鍵支撐,并為其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生態。
我國當前發展智能網聯汽車的主要思路是“車路協同”,只有具備了相應的交通基礎設施,才能實現真正的智能網聯。從這個層面來說,“雙智”也可以理解為“三智”,就是智能網聯汽車、智慧交通和智慧城市。車、路、城需要融合發展,缺一不可。如果將城市看作一個生命體,那交通就是不停迸發活力的動脈,汽車則是運送養分的血細胞。
車、交通、城市,由人創造,最終也要服務于人。“雙智”建設,體現為汽車、交通和城市建設的數字化轉型和智慧化升級,背后的驅動力,則是人群民眾的對美好生活和便捷出行不斷增長的需求。所以,構建“雙智”城市,需要從人的需求出發,根本目的是為人服務。
騰訊積極參與“雙智”建設,我們希望借助廣泛感知、5G和云圖融合等能力,實現“一圖統覽、一云共建、一碼通行”,助力城市的高效治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加速企業組織的高效運轉,并為每個人帶來更愉悅的出行體驗。
在“雙智”建設逐漸深化的過程中,騰訊伴隨行業合作伙伴,經歷并沉淀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和經驗。我們認為,要將“雙智”建設推向更大范圍,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持續重點展開:
首先,我們希望繼續以應用場景驅動,打造可持續運營閉環,堅持以人為中心的“雙智”建設。
在湖南長沙,由長沙交警部門的牽頭,騰訊聯合湘江智能和希迪智駕等生態伙伴,打造了全國首條面向通勤場景的智能網聯定制公交線路,既提高了日常公交出行的效率,也培育了公共交通的使用習慣。
在重慶,騰訊參與打造了城市級MaaS應用,為實時公交、本地特色導航、路況千里眼、?位預約、道路通行預約和交通政務辦理等出行服務提供了便捷統一的入口。
經過這些探索,我們更深入的了解到,只有合適的場景和應用,才能實現人-車-路-云-圖-網的高效協同。場景的發現,應用的開發,并非存在于架構師和產品經理的想象中,而是建立在公眾的需求之上。所以,“雙智”建設要想公眾之所想,建公眾之所需,不斷增強普通老百姓的獲得感。
騰訊深耕消費互聯網二十多年,已經形成了社交、內容和服務生態背后的C端觸達能力。在產業互聯網領域、在雙智建設中,我們也希望能讓這種能力持續發揮價值。觸達是服務的終點,也是服務的源頭。我們希望與地方政府、交通管理和運營部門一道,去提供更多的用戶服務。
第二,我們希望能沿著智融合發展的路徑,充分發揮“軟硬一體”、“新舊結合”的優勢,助力探索“雙智”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雙智”建設需要協同考慮車端和路端的智慧化升級。當前,騰訊汽車云已服務了超過40家車企的數字化升級,騰訊生態車聯網TAI累計“上車”超700萬輛。騰訊數字孿生自動駕駛測試平臺TAD Sim,也與多家專業的汽車檢測機構和國內外頭部車企達成合作,助力智能網聯汽車合規上路。
我們深度參與了天津西青、重慶兩江、深圳坪山、湖北襄陽等多個智能網聯示范區和先導區的建設,推動智能網聯和智慧交通融合發展。前段時間,我們剛剛中標了四川(成都)車聯網先導區建設項目,將聯合生態合作伙伴打造涵蓋人、車、路、云等多端的四類應用場景。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軟硬一體”正在成為行業趨勢。在進行車端、路端升級的同時,還要重視軟件端和云端建設,從而令數字技術發揮出更大、更實際的價值。我們在多個智能網聯和智慧高速的建設項目中,就利用融合感知算法和數字孿生等技術,有效結合了毫米波雷達的自身優勢,從而擴大感知范圍,并突破雨霧、黑夜等天氣因素的限制,助力提高交通管理運營部門的工作效率,并為駕駛者帶來更安全的駕駛環境。
同時,騰訊也提出泛V2X的理念,充分利用已有的感知和傳輸設備,實現“新舊結合”,助力交通運營管理部門實現傳統基建的上云、聯網,并打造一個建立在數字底座上的“智能網聯開放平臺”,高效支撐創新應用的開發,同時不斷沉淀經驗并對外輸出,助力產業生態的發展,形成可持續的運營模式。
第三,我們希望在政策的宏觀統籌下,加速完善智能網聯汽車與智慧城市基礎設施標準體系,推動產業生態開放可持續發展。
在參與“雙智”試點城市以及智能網聯先導區和示范區建設的實踐中,我們看到,各地基于自身的不同需求,發展出了不同的產業形態。在不斷擴大“雙智”建設范圍的過程中,涉及交通、通信、汽車、城市等不同產業的眾多主體,要實現大范圍基礎設施、網絡設施、云端平臺的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通過數智賦能讓民眾有獲得感,就需要持續推動開放統一標準體系的構建。
馬化騰先生在今年的兩會上也建言,要發揮技術標準的統領作用,推進數字化轉型技術標準制定,促進工具間集成打通,降低傳統企業使用門檻和成本。
在智能網聯和智慧交通等相關標準方面,騰訊致力于打通交通、汽車、通信等行業間的應用壁壘,協同“人-車-路-網-云”,打造數據和業務閉環。當前,我們已牽頭17項、參與80多項相關標準的制定,不斷推動智能網聯、智慧交通網絡、平臺和應用的全鏈路標準體系構建。
2021年,我們聯合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天津永泰恒基和江蘇天安智聯,發布了《天津(西青)車聯網先導區技術標準與實踐》白皮書,從建設、管理、運營、服務四個維度豐富智能網聯標準支撐框架,助力實現產業的規模復制。
我們希望與行業合作伙伴一起,進一步通過開放統一的標準體系推動開放可持續發展產業生態的構建。騰訊將一如既往的發揮好鏈接的作用,做好產業發展的數字助手。
在這里拋磚引玉,希望接下來各位專家能夠碰撞出新的思考,為“雙智”建設提供更多有益的思路,更好的一起為用戶服務,謝謝大家!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