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車被強制搭售車險、去銀行存款結果被推銷保險……近年來,各式各樣的保險已經滲入到大眾日常生活中。在保險業市場火爆的同時,一些令消費者頭疼的問題亟待解決。
1市民反映:保險五花八門套路多
3月13日,南寧市民蘭女士向南國早報記者反映,自己在購買新車時遭強制購買車險,銷售員推薦的車險比市場上的高出近千元。蘭女士打算自行購買車險,卻發現一直無法出單,她認為這是典型的強制消費。
近日,中國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發布《關于2021年第四季度保險消費投訴情況的通報》,多家保險公司上榜,保險消費投訴高達37646件。
除了強制購買車險,還有市民反映,自家老人到銀行存錢卻變成了購買保險。南寧市民黃女士說,她的母親原本是去銀行存5萬元定期,結果只存了2萬元,另外3萬元投保了保險公司的一款分紅型人壽保險。黃女士的母親說,是銀行的業務員沒講清楚,導致她誤以為錢是存進銀行的。好在,最終保險公司無息退還了這筆保險費。
2專家建議:保險合同是重中之重
目前,市面上推出的保險險種眾多,購買渠道也多樣化,保險公司直銷、銀行代銷、第三方投保等方式并存。不少消費者犯難,怎樣才能購買適合自己的保險并維護自身權益呢?
廣西大學商學院金融系教授范利民表示,保險合同是消費者在購買保險時的重中之重。不管宣傳資料或是銷售人員如何美化產品,一切均以合同為準。
范利民教授建議,消費者在投保前可以學習一些基本的保險知識,比如在投保產品選擇的順序上“先保障后理財”,即先買保障型產品,包括意外傷害保險、各類醫療保險、重大疾病保險,然后才是教育年金規劃、養老規劃等產品。
其次,在家庭成員的購買順序上,可優先考慮保障家庭經濟支柱。
此外,消費者在投保的時候要履行如實告知的義務,對投保單上詢問的問題要做到如實地回答,因為保險公司若發現客戶沒有如實告知,有可能拒賠。(見習記者鄭妮李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