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起,推動“中醫藥發展”連續十年成為國家重要戰略。隨著中醫藥抗疫表現突出、各項扶持政策落地等多重因素催化下,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支持中醫藥振興發展,推進中醫藥綜合改革”的更高目標被提及,并引發眾多代表獻計獻策,其中關于中醫藥產業“標準化”的討論最為深刻。
數據顯示,2020年中醫藥行業市場規模達到2.8萬億元,年復合增長率持續超過14%,市場規模有望在2025年達到4.8萬億元。市場規模的增長得益于中藥生產工藝及產業化的進步,但作坊式生產模式、質量控制缺乏、產品質量的均一性和穩定性不可控等問題依然普遍。總體看來,我國中藥生產“標準化”問題突出,距離現代化生產仍有較大差距,但可喜的是,一些頭部企業正走在“標準化”的路上,為我國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帶來諸多啟示。
中藥材質量需要規范,共建藥源基地先行一步
中藥材是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的基石,是亟待“標準化”的關鍵一環。目前,我國中藥材粗獷式種植的現象依然普遍。以育種為例,我國中藥材良種覆蓋率不足10%,基本還停留在“自繁自用”水平。對此,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常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院士提交了《關于制定<國家中藥材質量規范>的提案》,建議推進中藥材“標準化”。
實際上,在中藥材質量問題突出的當下,國內中醫藥行業也在加速抱團,包括紅日藥業、云南白藥、步長制藥等在內的中醫藥頭部企業,通過共建共享中藥材基地,從全產業鏈視角推動中藥材“標準化”進程。以紅日藥業為例,其目前協作共建百余個藥源基地,并對接全流程溯源系統,實現了對中藥材生產、質檢、真偽等信息內容的快速確認。
延長中醫藥產業鏈,配方顆粒推動“標準化”升級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中醫藥產業逐漸成為各大中藥材產區的發力重點,但高附加值鏈條的相對缺乏,逐漸讓不少地區陷入發展瓶頸。以甘肅為例,其是全國重要的中藥材主產區和道地藥材生產地,但全國人大代表、甘肅中醫藥大學藥學教授郭玫指出,目前甘肅的中醫藥產業發展存在大資源、小產業的問題。郭玫指出,甘肅省中醫藥產業亟待延長產業鏈,雙管齊下,做實補鏈、延鏈、強鏈的工作。
作為中藥領域的高附加值產品,中藥配方顆粒的市場規模逐年遞增,多家機構預計,到2023年,行業規模有望突破500億元,有望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在甘肅渭源縣,正在開展中藥配方顆粒的產業升級,其中紅日藥業配方顆粒的二期工程成為標志性項目。以生產國標品種的中藥配方顆粒為基礎,項目正在推動當地中藥材種植、初加工、炮制等環節的“標準化”,將企業發展與地方發展掛鉤,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新思路。
“國標”與“省標”統一標準,配方顆粒生產工藝成為焦點
在中醫藥產業升級的進程中,配方顆粒“模式”的涌現逐漸成為行業樣板,其標準化和規范化研究已經被列入國家戰略實施,成為中藥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過在推進過程中,依然存在“進度緩慢”及“標準差異”等問題。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建議稱,中藥配方顆粒國家標準制定應該加快備案速度,并實現“國標”與“省標”統一標準。
所謂“國標”,即國家藥典委員會公布的配方顆粒生產標準。目前官方公布了兩批配方顆粒名單,共計196個國標品種。這些國標品種,是目前國內配方顆粒級別最高的官方標準,并非所有企業都能實現其工藝并生產。其生產方主要涵蓋國家批準的中藥配方顆粒六家試點企業,包括中國中藥(旗下有天江藥業、廣東一方兩家國家級試點企業)、紅日藥業、華潤三九等,其生產工藝在臨床實踐中獲得了更多醫院及專家的肯定。
在中醫藥“標準化”建設方面,中藥配方顆粒“模式”有著重要的引領意義。其不僅是傳統中藥飲片的補充,更是飲片現代化和標準化的產物。中藥配方顆粒的“標準化”進程,涵蓋了中醫藥產業的方方面面,為中藥現代化帶來了方向指引。
回溯過去十年,在國家整治中醫藥行業亂象以及醫保控費、中藥飲片質量和環保加碼等政策影響之后,隨著新國標和臨床使用規范等政策出臺,中醫藥市場已經度過了最低谷的時期,迎來了黃金時代。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之中,國家“支持中醫藥振興發展”的背后,是聚焦高質量發展的主線,而建立全流程、統一、科學的“標準化”體系,正是擎起這條主線的基石,為促進中醫藥產業轉型、助力中國經濟騰飛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
來源:號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