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正濃,徐州市賈汪區馬莊村香包文化大院內,濃郁的中草藥香彌漫。該村黨委副書記、村委會主任王俠為顧客推薦香包產品,數十位繡娘穿針引線,忙得熱火朝天。“今年還有多場展會,希望能借此促進與一些大IP的合作。”王俠說,以國潮漢風為主題,村里還打算做跨境產品,讓馬莊香包走上世界舞臺。
靠著發展香包、鄉村旅游等產業,馬莊村集體經營性收入超過500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56萬元。一花獨放不是春,今年以來,賈汪區深化落實農村基層黨建“攻堅突破年”各項重點工作,聚焦富民強村,推行村黨組織領辦帶村增收、帶民致富“雙帶”項目模式,推動形成支部更堅強有力、集體有增收、百姓錢袋鼓的局面。
賈汪區委書記薛永表示,針對經營性收入徘徊在50萬元邊緣的26個區定經濟相對薄弱村,以區領導和部門包掛為抓手,一村一策開展幫扶,力爭年內全部農村和涉農社區集體經營性收入穩定在50萬元以上。
產業要興旺,離不開“頭雁”領航。在茱萸山街道許陽村生態養殖基地,近4000只小公雞在山林間覓食撒歡。去年,村黨總支書記鹿丙道帶領村“兩委”成立養殖合作社,依托修復后的劉山宕口建起養雞場,分兩批次購入雞苗6000余只。因其獨特的自然散養環境和零飼料養殖,“生態雞”市場歡迎度非常高。養殖小公雞,讓許陽村村集體每年增收約12萬元。
“生態雞”啄開“致富門”的同時,許陽村“兩委”還積極打造數百畝錦鯉產業和文旅康養產業園,大力發展“林下養魚、林中觀賞、林邊種植”種養結合的循環經濟,拓寬農產品價值鏈,打造完整產業鏈,構建“線下直采直購”“線上直播帶貨”等銷售渠道,普惠廣大村民。
為激發“頭雁”干事創業積極性,賈汪區提出,“讓每個村都有一個小目標,讓每個村書記都有成就感,讓每個努力的人都受到褒揚,讓每個成功的村都得到表彰。”由各村根據自身特點找準小切口,確立年度“小目標”,引導村書記和自己比、和過去比,一年更比一年干得好。同時,持續優化“頭雁領航 組織護航”行動,區委組織部部務會成員每周常態化到村走訪調研,與村書記深入談心談話,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共謀鄉村發展。
該區還出臺《賈汪區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獎勵激勵暫行辦法》,推行“基本報酬+績效考核+創收獎勵”薪酬激勵制度,經營性收入增長成效明顯的集體經濟組織,可從當年度經營性收益增量中拿出不高于20%的比例獎勵村干部,推動村集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選優配強村集體經濟發展“領頭雁”的同時,賈汪區立足區位條件和資源稟賦,因村施策,拓展村集體增收路徑,實現“一點興”到“一域旺”。汴塘鎮河泉村打造鄉村振興產業園,投資80余萬元新建600平方米煎餅加工廠,帶動就業30余人,村集體年增收30余萬元;江莊鎮獨山村去年投資130余萬元建成千余平方米的環山面粉廠,引進一條日產40噸生產線,生產無添加“綠色面粉”,預計全年可為村集體增收不低于30萬元……目前,賈汪120個農村和涉農社區中有114個集體經營性收入突破50萬元,占比超九成。
村集體經濟增收,還需攜手并進。賈汪鼓勵村村、鎮村之間抱團聯合,突破地理和資源條件束縛,組建跨集體投資主體,通過異地購買物業資產、共建園區等方式發展“飛地”經濟,實現利益共享、多方共贏。
在農谷大道南側,耿集社區和張埝村以興辦集體經濟實體為突破口,多次開會征集居民意見建議,探索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新路子,結合優越的地理位置,創新經營機制、拓展發展途徑,決定著手開辦集體經濟大食堂。耿集大食堂自4月16日開業,每天營業額達兩三千元。耿集社區黨支部書記趙彥偉說,去年集體收入50多萬元,今年開辦耿集大食堂,預計全年可為兩個村(社區)增加集體收入二三十萬元。耿集大食堂還特別為老年人設置優惠價格,每餐減免2元,確保他們能夠以實惠價格享受美味健康的飯菜。
村黨組織家底更厚,為群眾辦事的底氣更足。潘安湖街道真旺村著力加快民俗體驗等特色項目開發,打造田園鄉村典范,以嶄新姿態迎接八方賓客;茱萸山街道磨石塘村堅持“修舊如舊”,依托大景山、督公湖等旅游景區,打造集文化旅游、休閑度假、康體養生于一體的旅游基地……目前,賈汪擁有1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示范鎮(街道)、6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示范村、7個省級特色田園鄉村、13個市級特色田園鄉村。(張濤 于忠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