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鱘是幾級保護動物?
中華鱘,又稱鰉魚,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是我國特有的大型溯河洄游性魚類,也是地球上現存最古老、最珍奇的幅鰭魚類,它的祖先與恐龍同時代,被稱之為“古生物的活化石”。它個體寵大,但攝食斯文,只吃浮游生物。主要分布于長江干流,在珠江、錢塘江和閩江亦有分布。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分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和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兩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陸生野生動物有330多種,水生野生動物有50多種。
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野生魚類有4種,分別為中華鱘、達氏鱘、白鱘和新疆大頭魚。國家二級保護野生魚類有 12種,它們分別是文昌魚、黃唇魚、秦嶺細鱗鮭、花鰻鱺、大頭鯉、金絲魚、川陜哲羅魚、胭脂魚、大理裂腹魚、松江鱸魚、金錢鲃、克氏海馬魚。
中華鱘屬于什么類別的魚?
中華鱘(學名:Acipenser sinensis;英文名:Chinese Sturgeon):是硬骨魚綱、鱘科的魚類。常見個體體長0.4-1.3米,體重50-300千克;最大個體體長5米,體重可達600千克。是中國長江中最大的魚,故有“長江魚王”之稱。體呈紡錘形,頭尖吻長,口前有4條吻須,口位在腹面,有伸縮性,并能伸成筒狀,體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鱗,背面一行,體側和腹側各兩行。尾鰭為歪尾型,偶鰭具寬闊基部,背鰭與臀鰭相對。腹鰭位于背鰭前方,鰭及尾鰭的基部具棘狀鱗,腸內具螺旋瓣,肛門和泄殖孔位于腹鰭基部附近,輸卵管的開口與卵巢遠離。
中華鱘是底棲魚類,食性非常狹窄,屬肉食性魚類,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動遲緩的底棲動物為食,在海洋主要以魚類為食,甲殼類次之,軟體動物較少。中華鱘幼魚主食底棲魚類蛇鯤屬和蛹屬及鱗蝦和蜆類等,產卵期一般停食。
夏秋兩季,生活在長江口外淺海域的中華鱘回游到長江,歷經3000多公里的溯流博擊,才回到金沙江一帶產卵繁殖。產后待幼魚長大到15厘米左右,又攜帶它們旅居外海。它們就這樣世世代代在江河上游出生,在大海里生長。
中華鱘生命周期較長,最長壽命可達40齡。是中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也是活化石,有“水中大熊貓”之稱。分布于中國、日本、韓國、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和朝鮮。主要分布于中國長江干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口,其他水系如贛江、湘江、閩江、錢塘江和珠江水系均偶有出現。
關鍵詞: 中華鱘是幾級保護動物 中華鱘屬于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