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城市孟府是怎樣的景點?
孟府,是孟子嫡系后裔居住的宅第。與同在鄒城的孟廟、孟林合稱“三孟”。位于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市孟廟西側,廟、府僅一街之隔。因元文宗至順二年(1331年),孟軻被封為“鄒國亞圣公”,孟府因此被稱為亞圣府。
孟府始建年代不詳,據孟府大堂前現存幾棵相當古老的檜樹,緊同孟廟毗鄰的建筑布局,以及孟廟內現存明代洪武六年(1373年)“孟氏宗傳祖圖碑”記載,說明北宋景祐年間就已經修建了孟府。在宋宣和三年(1121年)第三次遷建孟廟于城南的同時,遷建孟府于孟廟之西側。
孟府平面呈長方形,初建時規模較小,后經歷代重修擴建,至清初已形成前后七進院落,前部分為三個大院,后部分為左中右三路。以主體建筑“大堂”為界,前為官衙,中為內宅,后為花園。建筑格式為前堂后寢式。擁有樓、堂、閣、室共計148間。南北縱長226米,東西橫寬99米,共占地約60余畝,總面積約合2.24萬平方米。
孟府是國內規模宏大、保存較為完整、較為典型的官衙與內宅合一的古建筑群和封建地主莊園之一。1988年元月,孟府與孟廟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鄒城市孟府有哪些景觀?
孟府大門
為三楹單檐硬山式建筑。門楣正中懸有匾額,上書“亞圣府”三個貼金大字。黑漆大門上繪有約2米高的彩繪門神。大門正南建有高大的影壁,一對精雕石獅子雄踞于大門左右,門階兩側有上馬乘車用的方形石臺一對。大門內東西兩側有一排磚瓦小房,是當年差役和守衛人員居住之處。
大門前東西兩側原各建有一座4柱3門式木坊,名為“旌忠坊”和“旌表節孝坊”(均于“文革”期間拆除,尚未修復)。兩坊上額正中皆懸掛“圣旨”2字的豎匾一塊,系明熹宗朱由校為表彰孟子第60代孫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孟承光及其母孔氏、長子孟宏略(明天啟二年被徐鴻儒領導的“聞香教”農民起義軍所殺)忠于朝廷所建。
孟府二門
穿過大門里面的第一進院落,正北為二門,也叫“禮門”,單檐硬山式建筑。其建筑格式基本同于大門,但門洞為三啟,正中門楣上橫書“禮門義路”四字,取義于《孟子·萬章下》:“夫義,路也;禮,門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六扇黑漆大門的正中兩扇,彩繪頂盔披甲的執刀武士,而兩側的四扇,則彩繪著執笏的文官形象,顯示出孟府一派威嚴煊赫的氣勢。
孟府屏門
位于二門之內迎面正中,屏門兩側無垣墻連屬,類似遮堂門,名為“儀門”。全系木結構,整個門坊頂僅有2根圓柱支撐,下有巨型石鼓夾抱,兩柱之上承托著一簇彩繪艷麗的大門坊頂,前后綴著倒垂的4個木雕花蕾,故又名為“垂花門”。此門平素緊閉不啟,只有遇孟府喜慶大典、皇帝親臨、迎接圣旨、舉行重大祭祀活動時,鳴禮炮13響后,才徐徐開啟。故又稱“儀門”。這種屏門,在封建社會里只有列土封侯的“邦君”才有資格建造,故又稱之為“塞門”。
五代祠
在大堂東側一處獨立小院中,有一3楹硬山式建筑,是孟氏宗族家祠,稱“五代祠”。祠內懸掛楹聯兩幅。其一書:“溯懿訓於三遷二千載踵出哲嗣,薦蒸嘗於五世億萬祀禮重宗孫”;其二書:“德借七篇極之昂元云仍元承世澤,祠分五代序仇高曾祖稱近荑馨香”。為古舒、姚元之書。祠內安放孟氏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五代之木主牌位,再上,則遷放到孟廟“祧主祠”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