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女孩子喜歡吃粉,這個話似乎一點都不假。現在有不少人喜歡吃螺螄粉,那么螺螄粉爆紅的背后,究竟是行業怎樣的一個發展呢?
走在柳州街頭,隨處可見螺螄粉店。無論早晚,吃一碗螺螄粉是當地人的日常習慣。這個碗起源于七八十年代夜市的當地小吃,現在是柳州最搶眼的新名片之一,關于螺螄粉這個話題,經常在網上搜。
柳州,是中國西南重要的工業城鎮,占廣西工業總產值的四分之一。是全國五大汽車生產基地之一,全國銷售的汽車十輛有一輛產自柳州,在這樣的工業小鎮,為什么一碗小蝸牛粉會受到人們的熱烈追捧?
“變得流行”源于改變。從2014年底,第一家袋裝螺螄粉企業誕生,到2020年,產值突破100億元,只用了6年時間。袋裝螺螄粉現已出口到海外20多個國家和地區,整個產業鏈約有25萬個就業崗位。
袋裝螺螄粉的興起是中國經濟彈性和供應方結構改革的生動注腳。
其實螺螄粉“走出去”的欲望和步伐從未停止過。早在2010年,柳州就鼓勵商家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開店,但很多食材只能空運,大大增加了面店的運營成本。目前同時烹飪的模式無法滿足更多食客對正宗柳州螺螄粉的需求。
作為一個長期以汽車、鋼鐵和機械制造為主導產業的城市,“工業思維”根植于柳州的基因和血液,面對新的形勢,柳州人開始思考:蝸牛粉能否制成袋裝即食食品,既能實現規模化生產,又能以正宗的方式向食客輸送螺螄粉?
這個課題最早是2014年幾個小作坊誕生的突破了袋螺螄粉難度。
當時幾乎所有袋裝螺螄粉都是小作坊生產的:租房、關門、在里面炸;有些用塑料袋和瓶子包裝,最長保質期不超過10天;其他人因衛生問題被執法部門逮捕。
當地人敏銳地意識到,袋裝蝸牛粉很可能會引發“粉”供應方的結構性改革。
2015年初,柳州提出了螺螄粉“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規模化”的發展理念,確定了柳州螺螄粉產業的機械化生產之路,此后,柳州先后出臺了一系列螺螄粉生產標準和發展規劃。
從制定袋裝螺螄粉標準,申請“柳州螺螄粉”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到建立螺螄粉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和螺螄粉原料基地,銷售數據的快速增長都離不開對這種本土小吃的精心呵護和培育。
經過不斷的技術創新,一些企業開發了袋裝即食螺螄粉,可以長期保存,攜帶方便。袋裝蝸牛粉的保質期從最初的30天延長到60天和180天。這為螺螄粉在網絡上的流行奠定了基礎。
柳州還開設了螺螄粉產業園,以集約化發展為重點,推動“小作坊”進入“產業園”,為上下游產業鏈的延伸發展創造便利條件,集群效應逐漸顯現。當地雄厚的工業基礎為螺螄粉行業的成長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部分生產企業90%的流程都是自動化的。
日益完善的產業鏈和多元化的新產業格局正在柳州:加速推進,帶動水稻、竹筍、豆類、木耳等50萬畝原料基地建設。涵蓋農業、食品工業、電子商務等領域,發展工業旅游,開發文化創意產品等。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這些不僅進一步增強了螺螄粉的“吸粉”能力,也為當地農民持續穩定增收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