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預警是什么意思?
經濟預警(jīng jì yù jǐng),這里首先對宏觀經濟監測預警的基礎理論作簡要介紹(由于從廣義上講, 監測是預警的一個環節, 因此, 我們以下簡稱宏觀經濟監測預警為經濟預警)。可以從各自不同的監測手段經濟分析和預警。
經濟預警的方法有哪些?
經濟預警的方法依據其機制可以分為: 黑色預警方法, 即根據警素的時間序列波動規律進行直接預警; 黃色預警方法, 即依據警兆進行預警; 紅色預警方法, 即依據警兆以及各種環境社會因素進行估計; 綠色預警方法, 即依警素的生長態勢, 特別是農作物生長的綠色程度(綠色指數) 預測經濟及農業的未來狀況; 白色預警方法, 即在基本掌握警因的條件下用計量技術進行預測。以上五種預警方法, 綠色方法主要借助于遙感技術, 白色方法還處于探索階段。因此, 下面只介紹前三種方法。
A.黑色預警方法
這種預警方法不引入警兆等自變量, 只考察警素指標的時間序列變化規律, 即循環波動特性。例如, 我國農業大體上存在5 年左右的一個循環周期, 工業的循環周期則大體上在3 年左右。根據這種循環波動長度及遞增或遞減特點, 就可以使用或不使用時序模型對警素的走勢進行預測。
各種商業指數、預期合成指數、商業循環指數、經濟擴散指數、經濟波動圖等可以看作是黑色預警方法的應用。
B.黃色預警方法
這種預警方法是最常用的預警方法, 也有人把它稱之為灰色分析。它根據警兆的警級預報警素的警度, 是一種由內因或外因到結果的分析。具體操作可進一步分為三種方式。
a.指數預警系統。即利用警兆的某種反映警級的指數進行預警。由于對應某一個警素往往有若干個警兆指標, 因此就需要對警兆進行綜合。綜合形式有兩種: 一是擴散指數, 一是合成指數。擴散指數的思想產生于本世紀30 年代后期的美國, 其正式提出則在本世紀50 年代。擴散指數是指全部警兆指標個數中處于上升的警兆指標個數所占的比重。當這一指數大于0.5 時, 表示警兆指標中有半數以上處于上升, 因而預兆警素指標也將上升; 如小于0.5,表示半數以上警兆指標下降, 預兆警素指標也將下降。合成指數是美國商務部于60 年代針對擴散指數不能反映經濟波動幅度, 受隨機干擾較重等缺點而開發的。它的指導思想是編制警兆總指數, 即對所有警兆指標的變動值進行標準化加權綜合處理。合成指數也可稱之為先行指數。根據警兆合成指數的升降我們就可判斷警素的升降。
b.統計預警系統。這種預警方式是對警兆與警素之間的相關關系進行統計處理, 然后根據警兆的警級預測警素的警度。首先對警兆與警素進行時差相關分析, 確定其先導長度、先導強度, 然后依據警兆變動情況, 確定警兆的警級, 結合警兆的重要性進行警級綜合, 最后預報警度。統計預警這種方法與擴散指數和合成指數相比較, 兩者重點有所不同。統計預警強調入選為警兆指標的統計顯著性檢驗, 其綜合方法則不求規范; 而指數預警對入選警兆指標的條件較為寬泛, 其綜合則比較程序化、規范化。
c.模型預警系統。即在指數預警或統計預警方式基礎上對預警的進一步分析, 其實質是建立以警兆為自變量的滯后模型進行回歸預測。
C.紅色的預警方法
這是一種環境社會分析方法。其特點是重視定性分析。主要內容是對影響警素變動的有利因素與不利因素進行全面分析, 然后進行不同時期的對比研究, 最后結合預測者的直覺、經驗及其他有關專家學者的估計進行預警。這種預警方法的效果從實際來看也是良好的。可以認為: 越是深化量的分析, 越要結合質的分析; 只有綜合多種預測方法, 才能做到較為準確的預測。
從國內外預警研究的實踐看, 預警方法的科學使用需要注意這樣幾個問題。第一, 警兆指標體系應隨著不同時期進行調整, 一般每3—5 年局部調整一次。如美國過去的警兆指標中曾含有鐵路貨運量, 日本過去的警兆指標中曾含有外貿入超量指標, 現在皆刪除了。第二警限的確定地區隨條件變化而變化。尤其是無警警限應力求反映客觀實際。第三, 宏觀預警要和區域預警、行業預警相結合; 經濟預警和自然預警相結合; 軟預警與硬預警(技術設備利用) 相結合; 國內預警與國際預警相結合; 復雜預警與簡單預警相結合; 客觀預警與主觀預警(預期、情緒等) 相結合; 短期預警與長期預警相結合; 專家預警與群眾預警相結合。第四, 預警方法必須以預警理論作為指導, 沒有邏輯上合理的理論性假設條件, 任何預警方法及預警模型都不可能得到正確的預警結果。一定要克服把數學方法、國外方法、他人方法照搬過來的做法, 防止片面追求方法的復雜性。
至于預警的時間單位, 一般農業預警宜采用年度預警或半年預警, 非農業預警宜采用季度預警或月度預警,依此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