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找到了黨組織,又找到了‘家’,有了歸屬感,以后我會積極參加各項活動,盡我所能為這個‘家’貢獻一份力量。”天彭街道濱河路社區黨員陳君喜笑顏開。在看到天彭街道微信公眾號發布的《加入我們,共匯彭派流動力》倡議書、《天彭街道致流動黨員的一封信》后,陳君主動向社區報到。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注重從青年和產業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中發展黨員,加強和改進黨員特別是流動黨員教育管理。”流動黨員,大多處于生產第一線、發展最前沿,天彭街道黨工委高度重視這一群體,將其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寶貴資源聯系好、管理好、服務好,摸索出一套卓有成效的工作法,有效解決流動黨員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去向情況難掌握、黨員身份難亮明、組織生活難參加等問題,全面提升流動黨員管理質量。
全方位摸排,確保不失聯
“雖然我的黨組織關系沒在彭州,但是我的工作生活都在彭州,就要為這片土地貢獻光和熱!”陳君是四川精智儀表科技公司職員,組織關系在中共巢湖市蘇灣鎮蘇灣社區光明黨支部。
陳君主動通過微信群向社區報到,社區工作人員迅速響應,不僅為他送去了學習書籍,還贈予了代表黨員身份的紅馬甲,讓他感受到組織的溫暖與關懷。陳君受邀參加社區舉辦的“書香流動·黨心凝聚”流動黨員讀書會活動。在活動中,當他發現有同志需要幫助時,立刻穿上紅馬甲成為志愿者,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黨員的責任與擔當。
“我們成立了流動黨員管理隊伍,依托黨員信息管理系統,充分發揮村(社區)、網格等多方力量,通過入戶走訪、物業排查、企業聯動等方式,逐一核對查找‘隱形黨員’‘口袋黨員’,確保不重、不漏、不錯。”天彭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建立流動黨員信息管理“一人一檔、流入流出臺賬、一村(社區)一表、一街一冊”,實行定期聯系、動態更新的管理辦法,確保街道流動黨員全部登記入庫。截至目前,天彭街道共摸排流動黨員504人,其中流入黨員217人,流出黨員287人。
全過程教育,學習不掉隊
流動黨員流動性大、學習時間難固定。他們的學習動態如何掌握、學習效果如何評估?
天彭街道依托微信群、微信公眾號等線上平臺,向流動黨員每月推送學習資料,了解思想動態、交流學習心得,搭建起時時在線的“空中課堂”,確保流動黨員“遠行不掉線,教育不脫節”;引導流動黨員線下積極參與黨組織生活,常態化開展一月一支部學習會、一季度一黨員大會、一月一志愿服務活動;充分利用國慶、春節等流動黨員集中返鄉契機,開展教育培訓、“黨員進黨校”等活動,促進流動黨員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開展。
朝陽中路社區微黨校
“我最喜歡的是‘沉浸式課堂’,不僅能到田間地頭感受彭州鄉村的蓬勃生機,還能進行農事活動錘煉黨性修養。”東林社區流動黨員吳萬會說。天彭街道創新流動黨員學習模式,打造“多元化課堂”“沉浸式課堂”“榜樣課堂”新課堂。結合“三新”領域黨員覆蓋行業廣、涉及領域多等實際情況,開展差異化、個性化、互動化宣講,鼓勵黨員積極參與學習。
龍檀社區“沉浸式課堂”
天彭街道探索打造“黨課開講啦”“學習身邊榜樣”等活動,充分挖掘身邊的黨員模范、勞模代表、流動黨員商家代表分享創業、入黨小故事等,打造濱河路社區“野鄰”戶外學、朝陽中路社區“溫暖初心故事”等5個創新學習品牌,讓黨員們貼近生活學習。
全覆蓋服務,關愛不缺失
西海社區港灣流動黨員服務驛站聚焦新就業群體,配置微波爐、冰箱、桌椅、工具箱、醫療箱、充電樁等設施,為流動黨員提供飲水、熱飯、休息等多項服務,為流動黨員打造暖心停靠站。天彭街道建成流動黨員“街道服務中心+區域服務站+村(社區)服務小站”三級服務陣地,圍繞“彭派流動力”黨建品牌,依托社區黨建+鄰里中心,打造4個個性化服務驛站。
西海社區港灣流動黨員服務驛站
同時,做好結對聯系工作,完善結對聯系臺賬,深化流動黨員談心談話制度,做好人才、需求兩大清單。通過入戶、微信、電話等方式與流動黨員交流,掌握思想動態,詳細了解其工作、生活情況和就業、培訓等需求,圍繞實際困難,靶向提供幫扶服務。截至目前,169名流動黨員已有相應的結對黨員干部。
柳河社區與流動黨員進行談心談話
天彭街道通過激勵機制,促進流動黨員有所作為。依托信任互助、志愿服務及進網入格三大體系,搭建流動黨員作用發揮平臺,2024年以來,已組建西海社區“小海哥”等2支流動黨員志愿服務隊;充分梳理“兩新”黨組織,挖掘流動黨員商家,積極搭建促進流動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發揮的平臺載體;持續打造“家鄉推介官”“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等多元載體,搭建經驗交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