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家黃德海曾出版《詩經消息》《史記今讀》等,他認為傳世經典應該放到文化長河中,回顧它生成時的壯闊的時空景象,又應回到當下,尋求它們在當今的意義。
在記者與黃德海的對話中,他也再次強調“應該把舊書最熠熠生輝的一面拿出來,讓它們重新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把閘拉開
源頭活水進入生活中
讀書周刊: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的閱讀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電子書、網絡文章、社交媒體等各種形式的信息充斥著我們的生活,使得人們更傾向于瀏覽和追求新鮮的內容。然而,在追逐新奇的同時,那些沉淀了歲月的舊書是否值得我們去品味和反復咀嚼呢?
黃德海:所謂舊書,其實是在每一代人的解讀中存在的,有些書消失在歷史之中,那就說明它沒有經過后代的更新。如果要讓經典對現在起作用,就必須經過一次現代人的更新。
有一個詞叫“損益”,就是加加減減。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經過每一代不同的加加減減,舊書才會在不同的時代變得嶄新。我們應該把經典引到現在,它是我們的源頭活水。如果不去跟它打交道,就像有一個大閘,把源頭活水擋住了,我們現在要把閘拉開,讓這個源頭活水進入我們的時代和生活中來。
讀書周刊:那么多的舊書中,哪本書是您一直閱讀的,或者可以稱為您的“生命之書”?
黃德海:我讀最多的應該是《論語》。第一,它文字相對淺顯。第二,它不講抽象的道理,可以直接回到具體的生活。第三,幾乎每一小節都有具體的情景,就是孔子和不同的人在對話,讀的時候會覺得很親切。
讀書周刊: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您讀《論語》,會有一些不同的感受嗎?
黃德海:讀《論語》,大部分人一開始接觸的應該都是教材里的一些名句,比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等,主要是學習文言文,從字詞上來理解這些話。后來我開始接觸不同時代注釋的《論語》,每個注本都有不同的時代內涵在里面,比如魏晉時期是一種類型,唐宋是一種類型,到了清代又是一種類型。我們會發現,原來《論語》在不同的時代可以變化出不同的面貌。
從學校出來,開始在社會上工作后,我讀《論語》比較頻繁,有時候會有一些特別欣喜的體驗,遇到一些生活中的難題的時候,我會想孔子在相似的情境里做了什么。
讀書周刊:能不能舉個例子,您在生活中遇到的什么問題從《論語》中找到了答案?
黃德海: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很多人在年少時期,會覺著自己懷才不遇——我這么出色、這么努力,為什么世界不認可我,然后就會產生抱怨心理。有一次看《論語》,我看到孔子在稱贊顏回:“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我就意識到,原來我這些牢騷抱怨都是遷怒。我們以為世界不了解你,或者是周圍的人不了解你,其實是你把自己不能夠實現目標的怒火遷移到外界身上。再回到《論語》“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別人因為不了解自己,無意冒犯或讓自己感覺受到了冷遇,也不懊惱,不是可以稱得上君子嗎?意識到這些以后,我覺得我的脾氣好多了,對世界的抱怨也少了一些。
對于“不貳過”,我們只要仔細檢查自己每一天的行為,就會發現我們犯的錯誤其實都是同一種,只是不同的變形而已。“不貳過”可以反復提醒我們注意自我的檢查。
有差異的地方
也是光透進來的地方
讀書周刊:《論語》有不同版本的注釋,您推薦哪些版本?
黃德海:對于沒有太接觸過《論語》的人來說,一開始可以讀錢穆的《論語新解》,還可以讀楊伯峻的《論語譯注》或孫欽善的《論語新注》。入門的話,我覺得這3個版本就可以了。
稍微深入一點,我認為很好的一本是李零的《喪家狗:我讀〈論語〉》。這本書有些爭議,卻是“五四”以來對《論語》一個近乎總體性的理解。很多人反感的“喪家狗”,其實這是孔子自己的話,李零不過是引用。讀《論語》的這種方式好不好,可以討論,但我認為它很有意味。
如果再進一步,就可以讀朱熹的《論語集注》。據說朱熹在生命的最后階段還在改這本書,這說明了它的重要性,也不妨看成朱熹對《論語》的損益。這個損益影響巨大,幾乎改變了整個宋以后的思想路線。
如果還想再進一步,我覺得每個人都會摸索出屬于自己的路來,幾乎用不著推薦什么了。
讀書周刊:這些版本您都反復讀過吧?
黃德海:只能說某些部分反復讀過。我關注得比較雜,比如皇侃的《論語義疏》、《十三經注疏》的各種版本、劉寶楠的《論語正義》、南懷瑾的《論語別裁》、李澤厚的《論語今讀》等,都翻過。
讀書周刊:這些版本的注釋可以互相補充,但也有矛盾的地方吧?
黃德海:理解一本偉大的書,沒有矛盾才不正常吧?歷代注本,因為注者(其實也是作者)的思想不同,會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本身,或許正是我們的契機。萊昂納德·科恩的歌里有一句,“萬物皆有縫隙,那是光透進來的地方”。那些偉大的思想者有差異的地方,也是光透進來的位置。有了這些地方,我們或許可以試著去尋找屬于自己的光。
讀書周刊:《論語》屬于中國的基本書之一,我們提到10本經典書,其中肯定會有《論語》。
黃德海:起碼提到13本經典書,肯定會有《論語》,因為它屬于“十三經”。《論語》重要,是不管宋儒也好,清儒也好,或者后來的新儒家也好,這是個起點。《論語》是整個中國古典思想河流的重要部分,讀這本書,幾乎就是回溯我們的思想源頭。
逛舊書市場
能讓人有新的發現
讀書周刊:在如今的圖書市場上,有很多解讀經典的作品,這種經典普及的通識作品會不會有過度過濫的傾向?
黃德海:這要從好幾個層面來看。第一,對我來說,任何一本普及經典的書,我都心懷敬意。要不然傳統經典怎么辦?它不能只是自己高高在上,不能跟我們每個人無關。在這個意義上,有些人看到了經典書籍和舊書的好,不管表達得如何,我們都應心懷敬意。
第二,在這些經典普及書里,要看哪些跟我們這個時代真的有關,那些真正相關的,就是新的。
第三,在古今的對照中,可以把經典書籍最熠熠生輝的一面拿出來,讓它再一次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把我們被過于細分的現代學科教育弄小的精神世界變大。這個層面的作品,或許最終決定了中國傳統怎樣跟西方競爭。這個說起來有點大,但內在就是這樣的。
閱讀經典和舊書,可以讓我們日常的精神選擇來源不至于太過于單一,不至于遇到問題覺得只有一條出路。如果沒有讀過《論語》,你會覺得只有掃象的王弼的選擇或者只有少年維特的選擇是正確的,但是如果有了《論語》,我們就多了一條可能選擇的路,我們的精神世界就會稍微變得豐富、復雜一點。讀經典其實是對我們的精神保護。人怕淋雨、怕風吹,就蓋了個房子。這些經典和老書,就是我們精神的房子。
讀書周刊:互聯網的發展對于經典的傳播與傳承有怎樣的影響?
黃德海:有記載的文字產生的過程,載體一直在不停地變化,從甲骨、鐘鼎變成了竹簡、木簡,又變成了紙,從雕版印刷再到活字印刷,再到我們現在的電腦排印,文字載體和呈現方式一直在發生變化,但背后的核心內容變化了嗎?并沒有,還是這些老書。
為什么現在人們對網絡的情況有點焦慮呢?因為我們會很自然地設想,目前的互聯網時代使我們的知識碎片化了。不妨反過來想,如果你是一個完整的人,所有的碎片都是補充,你吸收的這些碎片,都會成為你有機體的一部分。
也是因為網絡的發展,最近舊書店逐漸變得少了,因為有了舊書網。但看到舊書店,我仍然要進去逛,因為從網上買舊書沒有意外。在網上買書,需要什么搜一下就是,但舊書店就不一樣了,很多書你并不知道,是逛的過程中發現的。所以線下還是很重要的,也應該鼓勵舊書重新流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