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廈門10月4日電 題:“海絲”核心區的守護:讓“愿景”成“風景”
作者 滕仕祺 汪楨
今年4月9日,廈門港嵩嶼碼頭響起陣陣船笛,中國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集裝箱船“地中海伊琳娜”輪裝載著3100余個外貿集裝箱,啟程前往新加坡港、埃及蘇伊士港和賽德東港、意大利熱那亞港和杰拉港等“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重要港口。
4月8日,廈門邊檢總站東渡邊檢站人員在廈門港嵩嶼碼頭保障“地中海伊琳娜”輪順暢通關。 林若筠 攝
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特別是福建被確立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以來,廈門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主動對接,全面筑牢東南國門安全屏障,持續優化口岸營商環境,讓“愿景”成“風景”。
今年5月,巴拿馬籍外貿集裝箱班輪“星源”輪緩緩駛離泉州石湖碼頭,標志著古代“海絲”起點城市泉州首條中東外貿集裝航線開通。
泉州邊檢站負責人表示,該站嚴格落實全天候通關保障服務,開啟“一帶一路”專用通道,保障船舶“隨到隨檢、即檢即離”,近三年累計無紙化辦理登輪證3600余份,節約船舶靠泊等待時長860余小時,為船企節約生產成本700余萬元人民幣,助力泉州融入“絲路海運”、打造“海絲”樞紐港口。
5月25日,廈門邊檢總站泉州邊檢站人員在泉州港巡查,保障首條中東外貿集裝航線開通。 洪培鑫 攝
在福清市江陰港區碼頭作業區內,吊機轟鳴,碼頭上呈現一派“船來船去、上貨卸貨”的火熱景象。福清邊檢站執勤四隊隊長陳熠告訴記者,福州港江陰港區目前運營的RCEP(即《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航線有9條、“絲路海運”航線有8條。
為更好地保障RCEP和“絲路海運”航線運行,今年7月,福清邊檢站與福州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處、福清市公安局共同組建中國—印度尼西亞移民管理邊檢+出入境聯合工作室,服務口岸開放開發,保障船舶順暢通關,便捷人員出入境,便利政策咨詢,助力重點項目落地。
今年2月,埃塞俄比亞航空ETH3743航班搭載近百噸貨物,從廈門高崎國際機場起飛,前往巴西圣保羅。這是自第四屆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伙伴關系論壇成功舉辦后廈門機場開通的首條巴西全貨運航線。
高崎邊檢站綜合執勤二隊教導員王達成稱,該航線構建起順暢高效的航空物流通道,極大促進金磚國家供應鏈、產業鏈運轉和經貿合作,開通半年來已累計驗放出入境貨機90余架次,預計未來3年這個數字將超過300架次。
近年來,廈門自貿片區積極探索“跨境電商+中歐班列+絲路海運”新模式,打造國際物流新通道,促進國際運輸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與此同時,邊檢部門全面落實一次辦妥國際航行船舶入出境手續,優化“一帶一路”口岸通關便利安排,開設大宗商品、鮮活產品、民生物資出入境邊檢快捷通道等舉措,惠企利民,助推“海絲”核心區、福建自貿試驗區建設。
3月16日,廈門邊檢總站寧德邊檢站人員在寧德港對整裝待出口的千輛商品車開展巡查監護,保障其發往墨西哥。 嚴貴翔 攝
如今,中歐(廈門)班列已穩定開行中歐、中亞、中俄三條國際貨運干線,主要通達12個國家和34個城市;“絲路海運”命名航線總數已達116條,通達全球43個國家的131個港口。“海絲”與“陸絲”無縫鏈接的畫卷,在廈門漸次展開。
在媽祖故鄉莆田,莆田邊檢站服務保障中國第一個完全自主引進、接收、管理的大型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國際大宗散貨樞紐港和國際混礦中心,中國首個海港型進口木材集中處理區等重大項目建設,助力莆田港同43個國家與地區的50余個港口實現通航,并實現接卸液化天然氣突破4000萬噸、對臺鐵礦石中轉量連續四年大陸第一、世界最大40萬噸級鐵礦船常態化接卸等。
今年年初,中國—菲律賓經貿創新發展示范園區獲準在漳州設立。漳州邊檢站隨即成立“漳州口岸重大項目保障工作專班”,建立“一周一碰頭、一月一總結”的會商協調機制,服務中菲“兩國雙園”建設。該站專班成員石碩充滿期待,“希望中菲‘兩國雙園’早日建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