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的成都府南河從鱗次櫛比的高樓間穿過,河水波光瀲滟,倒映著兩岸的車水馬龍。這里,是著名的成都軟件園。
在軟件園內的領地環球金融中心A座,一家來自重慶的公司新近招募了200多名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處理等領域的高手,打算與國際頂級新能源汽車品牌一較高低。
這家公司是賽力斯汽車有限公司(下稱賽力斯汽車)成都軟件中心。就在今年5月,賽力斯汽車生產的高端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大增1616%。至此,賽力斯汽車的母公司——小康集團的新能源汽車銷量超越燃油車,企業轉型發展迎來高光時刻。
按照規劃,未來兩年賽力斯汽車成都軟件中心員工總數將超過800人。
“成都在電子信息及互聯網技術方面有突出優勢,重慶在整車制造方面有技術和經驗,我們希望整合兩地長處,培育更強的軟件技術隊伍,夯實‘新能源技術自持者’定位,提升產品競爭力。”小康集團創始人張興海表示。
川渝兩地關于新能源汽車產業合作的大幕,已經拉開。
川渝新能源汽車產業互補性強
在川渝汽車產業合作中,新能源汽車可謂重中之重——
從產業前景看,新能源汽車已呈現出產業無邊界融合趨勢,以智能化、網聯化為代表的“新四化”,正在成為汽車產業未來發展趨勢。
從產業互補性看,重慶整車品牌眾多,整車制造業基礎實力雄厚,擁有包括發動機、變速器等各類總成在內的完整供應體系,不過在電池材料、電池包等新興領域,重慶本土企業體量較小。而四川恰好在新材料、動力電池、電子信息和軟件產業領域優勢突出,尤其在智能網聯汽車檢驗檢測平臺、信息安全等技術領域有較大優勢,同時還具備高校科研院所等豐富的智力和科技資源。
特別是在“雙碳”目標要求下,新能源汽車面臨“碳足跡”追蹤,要求其所用電池必須是“綠電”。在這方面,四川更是優勢明顯——以水電為例,截至2021年底,四川水電裝機容量近9000萬千瓦,發電量約占全國水電發電總量1/4。正是看中這一優勢,中國新能源汽車電池巨頭寧德時代和蜂巢都在四川落地建設電池工廠。
“川渝兩地汽車產業鏈具有很強互補性,如果今后兩地的新能源汽車產業能夠在產業鏈、核心技術研發和應用場景方面實現一體化發展,將達到1+1>2的效果。”張興海表示。
正是基于新能源汽車產業上的互補性,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提出,川渝兩地要“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以智能網聯和新能源為主攻方向,共建高水平汽車產業研發生產制造基地”。
聯合出臺多項政策成效顯著
看好川渝兩地新能源汽車產業合作前景,賽力斯汽車成都軟件中心應運而生。而賽力斯汽車和四川方面的合作,還有不少。
比如,其動力電池來自寧德時代位于宜賓的電池工廠;后橋總成及后車架來自四川建安有限公司;全車線束來自四川泛華電器有限公司。
和賽力斯汽車一樣,兩地不少新能源車企或已從川渝合作中受益,或翹首期盼開展更深一步合作。
長安汽車副總裁、長安新能源董事長楊大勇表示,長安汽車明年的電池供應預計有很大一部分來自四川的中航鋰電。
“電池配套在整個新能源汽車配套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電池成本一半靠原料,另一半是含電價的生產成本。當前新能源汽車出口到很多國家都需要有‘綠電’的碳排放證明,四川擁有電價便宜和‘綠電’的優勢,對我們很有吸引力。”楊大勇表示。
事實上,兩地新能源車企還有更多的合作設想。以汽車芯片為例,憑借國內既有自主技術和產業鏈,兩地研發機構已經有能力開發出自主車規級芯片。而且川渝兩地的汽車產業規模,也完全可以“養活”包括芯片在內的整個上下游產業鏈,形成萬億級的規模。
“我們正在努力推動建立重慶汽車芯片研究院,建議政府出資進行產品平臺研發,并對本地產業進行總體規劃,長安、賽力斯等企業可以在其中各自承擔一部分車型研究,通過整車帶動配套企業落地,制造示范效應。”張興海透露。
除了企業層面的合作,川渝政府部門之間關于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合作,也在全面鋪開。
近年來,川渝兩地先后聯合編制印發《川渝汽車產業產業鏈供應鏈協同工作方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汽車產業高質量協同發展實施方案》《共建世界級先進汽車產業集群戰略合作協議》等政策文件,多渠道開展合作并取得成效——
在重大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方面,川渝兩地財政共同出資近2億元,實施汽車領域專項支持計劃,開展重點產業共性關鍵技術創新重大主題專項、技術創新與應用發展重大主題專項及面上項目超過180項。
依托兩地汽車領域領軍企業和重點科研院所,川渝兩地汽車產業主管部門聚焦新能源汽車電機、電池等關鍵核心技術,持續強化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領域基礎前沿問題和“卡脖子”技術攻關。
在人才培養方面,川渝兩地政府推動服務資源整合,支持重慶工貿技師學院、四川儀表工業學校等與長安汽車、成都吉利等企業建立川渝汽車產業職教聯盟,促進汽車產業智力和人力的交叉培養、相互輸送。
在智能汽車聯合測試方面,依托重慶兩江新區車聯網先導區和成都中德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基地這兩個國家級測試區,兩地已達成協議將共同促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車聯網協同發展。
在信息和資源共享方面,由兩地經信部門共建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汽車產業鏈供需信息對接平臺上線一年多,已吸引兩地汽車產業鏈整車及配套企業3370多家入駐,累計新增相互配套零部件企業近20家,新增采購金額近8億元。
兩地共同發力“三條走廊”建設
下一步,川渝兩地如何聯手將新能源汽車產業做大?
重慶市經信委負責人表示,圍繞“氫走廊、電走廊、智行走廊”這“三條走廊”共建下功夫,是接下來兩地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著力點。
2021年11月30日,“成渝氫走廊”啟動暨氫燃料電池物流車首發儀式在重慶九龍坡、成都和內江三地同時舉行。這條“氫走廊”規劃了川渝兩地一條城際線路和一條直達干線,其中城際線路是圍繞成都至重慶這條主干線,將輻射成德眉資、川南及渝西、川東北及渝東北城市群,形成相互融合、互聯互通的氫能經濟網絡;直達干線則是沿成安渝高速,形成貫通成渝中部城市群的氫能快捷運輸線。
“啟動建設‘成渝氫走廊’,將深度整合兩地新能源汽車優勢產業資源,形成產業集聚發展效應。”重慶市經信委汽車處人士表示,此前川渝密集出臺了一攬子關于氫能產業規劃及相關支持政策,兩地已聚集氫氣“制、儲、運、加、用”上下游200多家企業及科研院所,目前兩地累計投運氫燃料電池汽車440輛,建成15座加氫站。接下來,兩地將依托慶鈴汽車等龍頭企業推動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同步完善加氫站配套建設。
“成渝電走廊”建設方面,目前重慶和宜賓雙雙入選工信部首批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應用試點,在成渝高速等部分高速公路的服務區完成充電樁建設全覆蓋。下一步,雙方將加快川渝省際高速公路服務區充電樁建設,形成高速公路電力補給服務網絡,保障兩地電動汽車跨省出行充電需求。同時,以重慶主城都市區、成都市區、宜賓、成渝兩地高速公路等為重點,加快換電站布局,優先在出租車、網約車等公共領域試點運營換電技術,并逐步向私人領域推廣。
圍繞“成渝智行走廊”建設,川渝雙方正對兩地具備車用通信網絡功能的高速公路、城市道路等設施進行改造升級,將通過百度西部自動駕駛開放測試與示范運營基地、重慶西部汽車試驗場、仙桃谷5G自動駕駛公共服務平臺、車聯網標準及測試驗證試點示范四川基地等平臺建設,開展自動駕駛及車路協同道路測試和示范應用,促進智能網聯汽車和車聯網產業集群發展。
數讀川渝新能源汽車產業>>>
1、2021年川渝兩地新能源汽車產量合計21.4萬輛。其中,四川新能源汽車產量6.4萬輛,同比增長106.5%;重慶新能源汽車產量15萬輛,同比增長252%
2、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汽車產業鏈供需信息對接平臺上線一年多,已吸引兩地汽車產業鏈整車及配套企業3370多家入駐,累計新增相互配套零部件企業近20家,新增采購金額近8億元
3、按照計劃,到2025年,川渝兩地汽車產業產量將達到30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100萬輛,實現6000億元產值,產值年均增長5%以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將力爭建成世界級汽車研發、制造、應用基地。(本報記者 吳剛 夏元)
關鍵詞: 川渝新能源汽車產業互補性強 多項政策成效顯著 新能源汽車 整車制造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