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不僅給汽車生產端帶來了原材料短缺、被迫停工停產等困擾,消費端表現出的疲軟現象給汽車產業帶來更大沖擊。為了促進汽車消費有序恢復發展,穩住消費基本盤,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了《關于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持續恢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要開展新一輪汽車下鄉工作。
汽車消費端遇冷
數據顯示,3月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為63.5%,同比上漲8.1%,環比上漲7.5%,達到近3年來同期最高水平。庫存預警指數的大幅上漲,意味著經銷商滯銷情況嚴重,汽車消費進入疲軟期。
汽車消費遇冷與新冠肺炎疫情不無關系。3月以來,在多地爆發的疫情給汽車產業帶來巨大沖擊,吉林、上海、廣東等汽車產業重地均受波及。在各地嚴格的防疫管控下,多家汽車企業及上游企業被迫停產或減產,導致部分車型出現供給不足的現象。同時,經銷商群體也因疫情而閉店,使得汽車市場整體遇冷。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郎學紅表示:“目前按疫情管控措施閉店的門店約有20%。若算上僅少數工作人員到店值班的半關店狀態,當前非正常營業的4S店占了近50%的比例,到店客戶量也因疫情原因出現很大下滑。”
在終端銷量上,郎學紅指出,3月的銷量較預期低了15%左右。截至4月中旬,4月的樣本數據反映比3月下滑約20%。“4月的數據會比較難看。”郎學紅坦言。相關數據顯示,4月狹義乘用車零售銷量預計110萬輛,同比下降31.9%。大幅下跌的銷量背后,既有疫情所致的汽車產業鏈相關企業被迫停產的因素,也有消費者購買力下降的因素。
停產停工、居家辦公等詞匯成為諸多“打工人”近幾年的常用詞,非正常的生產生活導致很多消費者經濟壓力大增,對于汽車產品的購買力也隨之下降。此外,在上游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的影響下,漲價也成為汽車市場的趨勢之一。為應對生產成本的上升,不少新能源車型以及部分燃油車型均上調價格。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今年宣布漲價的車企已多達近30家。郎學紅告訴記者,由于汽車供應端尚處于相對不確定的狀態,汽車價格上調的情況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這就容易導致消費者產生觀望情緒,即便是疫情得到控制,消費者也會因汽車價格的上漲選擇繼續觀望。因此,在生產生活恢復正常后,汽車消費可能不會同步恢復。
日前,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士華指出,終端的消費需求的影響短期內可能會大于供應鏈困難。如果沒有明顯加碼的促進汽車產業增長的政策措施,今年或將難以實現預期的增長目標。“無論是消費者的觀望心理,還是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都不利于汽車消費增長,所以,需要直接出臺一些促消費的措施,挖掘消費者的汽車消費需求,所有問題就都迎刃而解了。”郎學紅說道。
汽車下鄉面臨新形勢
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型產業之一,汽車產業對帶動經濟增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面對當前汽車消費的疲軟態勢,眾多業內人士建議加碼促進政策措施,穩定產業增長,新一輪汽車下鄉順勢而出。
針對汽車下鄉,《意見》指出,要“以汽車、家電為重點,引導企業面向農村開展促銷,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展新能源汽車和綠色智能家電下鄉,推進充電樁(站)等配套設施建設。”實際上,這并非是今年首次提及汽車下鄉的話題。2月,國務院在《“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中已明確提出要開展新一輪汽車下鄉,促進農村居民耐用消費品更新換代。年初,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信部等部門聯合發布的《促進綠色消費實施方案》同樣指出要“深入開展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鼓勵汽車企業研發推廣適合農村居民出行需要、質優價廉、先進適用的新能源汽車,推動健全農村運維服務體系”。
汽車下鄉究竟能否對汽車消費起到刺激作用?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2021年新能源汽車下鄉車型累計銷量106.8萬輛,同比增長169.2%,增速較整體新能源汽車市場增速高約10%,貢獻率近30%。可見,在當前車市整體下行的背景下,鄉村地區汽車市場具有巨大潛力。
不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青指出,與此前汽車下鄉相比,新一輪汽車下鄉政策在消費背景和條件上都有了明顯變化。鄉村居民消費已從消費品類擴展轉向消費品質提升,從解決“有沒有”的問題轉變為實現“好不好”的訴求。針對汽車下鄉,有網友便吐槽:“下鄉的車一般都是難銷的車型,即便是下鄉補貼也不會熱銷。”隨著鄉村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汽車如何下鄉、下鄉車型如何選,都需要基于新形勢做出新改變。因此,在王青看來,新一輪汽車下鄉的著力點不僅簡單地定義為擴大消費增量,更不是為了消費現有的庫存產品,而是應緊扣當前市場增長潛力最大的更新置換需求。
量、質齊飛重在“錢”
汽車下鄉勢在必行,究竟要如何操作才能真正達到刺激汽車消費的預期目標?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指出,目前汽車下鄉的補貼力度不夠大,這導致其更大地作用聚焦在宣傳上,這將成為制約汽車下鄉的一大阻礙。在他看來,若想讓汽車下鄉達取得較好效果,地方政府就必須推出實實在在的補貼政策,讓農村消費者得到購車實惠。
相關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農村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為18931元。在沒有充分補貼的前提下,讓農村居民花費數萬元購買汽車,必然有心無力。此外,汽車下鄉的優惠政策多聚焦于農村居民的購車階段,后期的用車成本也會成為農村居民購車的一大顧慮。購置稅、保險、養車等各項費用讓不少農村居民望而卻步。部分網友表示:“購置稅是擋在汽車消費面前的一座大山。”因此,汽車下鄉必須要結合農村居民的實際購買力,推出真正惠及農村居民的補貼政策。
王青認為,新一輪汽車下鄉若想取得預期目標,必須結合新形勢、新環境運用新手段。首先要結合有效擴大和更好滿足鄉村居民消費的堵點和短板。政府必須意識到,汽車下鄉絕不能僅僅停留在購車環節,需要出臺更多針對鄉村地區交通、充電設施、維修保養等基礎設施和服務的配套扶持政策,減輕鄉村居民養車負擔。同時,汽車下鄉還需結合鄉村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新要求。企業需要轉變思維,摒棄以往將難銷、低端車型推向下沉市場的想法,必須意識到農村居民消費結構、購車需求的轉變,開發并推出適應適合鄉村消費需求的下鄉車型,將品牌化、數字化、智能化產品引入鄉村。王青表示,避免讓鄉村地區成為消化庫存產品和中低端產品的“泄洪區”。
此外,王青強調,推動鄉村地區節能減排是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汽車下鄉的開展必須結合擴大綠色消費的大方向。在他看來,可以加大對低碳、節能、環保產品的補貼力度,并將汽車下鄉延伸到電費郵費、充電樁建設、汽車保險以及信貸消費利率等方面。
“汽車消費是和經濟形勢完全掛鉤的,如果強行通過一些舉措來刺激汽車消費,可能是在透支未來的購車需求,對未來2~3年內的汽車銷量可能有比較大的影響。”中科院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研究總監邵元駿表示,汽車下鄉固然能刺激短期內的汽車消費,但必須關注其對長期汽車市場銷量的影響。(張奕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