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汽車零部件本地企業正在不斷踏上全球化步伐。其中有使用并購的方式,通過跨境并購完成全球化的布局;也有通過綠地投資這種方式來打造全球化的布局。
保隆科技自1997年成立,過去25年當中的一些重要的年份與汽車行業也存在息息相關的聯系。
1998年,金融危機,是中國制造業很重要的契機,原先亞洲四小龍在金融危機當中受到了重創,國際資本從東南亞的國家往中國轉進。
2001年,中國加入到WTO,國內的市場從2000年開始,中國的汽車市場走向比較快速的成長期。
2005年,人民幣匯改是非常重要的節點,在2005年之前實際上人民幣的匯率是跟美元匯率是掛鉤的,在2005年的匯改之后,變成了浮動的匯率,形成了一個機制,所以對于出海的企業是有更多的一些挑戰。
2008年,美國的次貸危機暴發,2009年既有中國汽車市場快速發展的一個方面的原因,又有北美市場受金融危機的沖擊大幅下滑,導致了一些汽車品牌直接消失,中國汽車市場成為全球第一大新車市場,從2009年以后中國的汽車市場一直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汽車市場。
時至2018年,中美的貿易摩擦開始發生,對于國際化路程上的這些企業而言,也是宏觀經濟環境的一個重大的變化。
縱觀世界局勢 全球化已成趨勢
在過去的這么多年當中,保隆科技總裁張祖秋認為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參與全球市場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上世紀九十年代到2009年,國內的零部件企業作為所謂的低成本國家的企業,大量的承接制造,當時有很多全球的整車企業,還有跨國的大的一級供應商,他們都有一些LCC戰略,把越來越多的制造在那個階段轉移給中國企業,中國企業開始大量的出口。
2009-2018年是第二階段,在本土市場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一些零部件的細分領域成長的龍頭企業,在中國市場已經是領先的一些供應商了,給一些全球的主機廠開始供應,順理成章的走向了國際化。所以在這個階段應該說是一個新的國際化的階段。
到2018年以后,隨著地緣政治和新冠病毒大流行的因素,對于全球供應鏈形成了一個新的沖擊,甚至可以說全球化的一個黃金時代結束了。所以在2018年以后全球供應鏈處在重塑的階段。
保隆科技從1997年創立,其實是很早就走到全球市場去,其發展路徑和其他的零部件企業有一些差異,2000年開始設立海外公司,2005年在美國進行了第一個并購,該公司歷史悠久,成立1909年,在汽車工業最早的配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給福特的T型車做配套,是110多年歷史的企業,保隆科技在2005年做了第一個收購,應該說算是走出去比較早的。2017年保隆科技上市之后,在歐洲做了一系列并購,2020年在匈牙利有新的綠地投資,在過去的歷史上其親身經歷了各個不同階段國際化的發展。
在全球化的過程當中,其實也要思考到底為什么全球化?動機是什么?
從動機而言,企業業務成長的方向或者來源來自于哪里,按照產品和市場做一個四個象限的劃分,如果現有產品和現有市場,不斷提高市場占有率稱為市場滲透,現有的產品到了新市場,是市場開發,市場和產品都是新的,就是多元化,它的挑戰更大。所以從一個動機看,若在本土市場已經有了比較領先的一個市場份額了,自然而然的想到接下去業務往那里拓展,海外市場,全球市場就是一個可選的選項了。
中國的汽車市場從2009年以后成為全球第一大規模的新車市場,其實可以看到在這些年當中中國市場的新車的銷量占到全球的整體銷量占比基本上成長到了30%,之后比較穩定的在這樣一個水平了。可以看見我們零部件企業如果在細分領域,在國內市場做到領先,有70%的海外市場是可以去拓展的,可以進一步獲得成長。
同時有很多的跨國的整車企業在中國也是不斷的在獲取市場的份額,在2021年可以看到國內的自主品牌市場占有率是上升的,隨著2022年整車企業外資進一步的放開,中國成為開放的,供全球車企進行競爭的市場。我們給全球車企供貨,自然延伸到全球的其他市場去,在國內的全球車企也會把在中國本地的供應鏈納入到全球的供應鏈的體系當中。
另外一個因素是中國整車企業的出海,中國整車企業由出口整車到在海外設廠,也有出海的過程,逐步的在參與到全球汽車市場的一個競爭,在中國整車企業出海的過程中帶動零部件企業在海外的發展。
從市場風險管控的角度出發,要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不同的市場如果能夠有一個結構上的平衡和分布,可以避免集中在某一個市場所帶來的風險。目前國內市場是保隆一個最大的業務收入的來源,和北美市場規模是比較相當的。歐洲市場占到業務收入的25%,保隆科技在其他的國家和地區也有業務收入。所以相對來說在幾個大的市場上還是比較均衡一些。
在過去10幾年可以看到,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市場并不會一致的表現出同樣的成長,或者說有相同的趨勢,比如說2009年北美的金融危機對北美的汽車市場沖擊非常大,2009年國內汽車消費處在高增長的階段,還有國內的宏觀經濟政策進一步刺激汽車的消費,使得2009年國內市場的成長還是非常好的。
一個市場受到影響,另外的市場會有所彌補。在某個期間內總是有一個市場有一點問題,但是我們可以從另外的角度看在任何一個階段內總有一些市場表現的是比較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強我們對抵御風險的能力。
保隆科技的全球布局的情況,除了在國內,在北美和歐洲有一些研發和制造,在日本有一個子公司負責對日系客戶的拓展和服務。在新形勢下,2018年之后供應鏈重塑的階段,因為整個全球化應該說在過去這些年當中發展到2018年進入新階段,過往的供應鏈的分工受到挑戰,一方面是地緣政治,比如說2018年的中美貿易戰,包括在今年暴發的歐洲的戰爭,這是地緣政治的因素。也有疫情對供應鏈巨大的挑戰,從2020年開始這個挑戰一直在延續,去年整個汽車芯片的供應商最主要的原因仍然還是疫情帶來的最大的挑戰為主。
國內有不斷上漲的人力成本,從產業工人一直到軟件開發工程師,成本不斷的上升,如果我們跟一些經濟發達的國家,如歐洲和北美國家比較,看軟件開發工程師的成本應該說已經處于劣勢了。如果我們看產線工人和一些所謂的新興市場的國家人力成本相比較也處于劣勢,國內不斷上漲的人力成本會驅動我們對全球布局新的思考。
并購or綠地投資 保隆分享觀察
當前有很多的零部件企業在使用并購的方式來做出他的全球化的布局。并購本身也是幾乎是所有跨國企業的成長歷程當中普遍采取的路徑,并購可以快速的獲得業務,獲得技術,特別是我們汽車產業,汽車零部件的行業本身是一個很長周期的一個行業,如果我們都是通過自主研發時間進度拉的會很長,這些大的跨國企業通過并購獲得成長,在這兩年也看到很大的一些并購的案例。
當然并購本身是存在比較高的不確定性的,這個不確定性體現在整個交易的過程會很不確定,當然也包括在交易完成之后并購究竟是不是能夠獲得成功,也并不是成功率那么高的,也有非常多失敗的案例,所以并購是雙刃劍。
嘗試學習的階段:包括保隆科技從2005年開始做第一個海外的并購也是嘗試學習的過程,逐步積累了一些經驗。從海外的賣方來說那個階段有很多的疑慮,10幾年前甚至更早一些,當時從賣方看他們最大的擔心是什么?既包括當時這些歐美的政府的擔心,也包括民眾的擔心,包括賣方管理層的擔心,中國企業來了把技術拿走了,那個階段中國的優勢是從中國出口到海外的路徑,有可能買了一個企業,要把技術拿走的,這是在當初那個階段賣方會普遍有疑慮。
中國買方一方面我們認為他并購的行為更多的還是為了反哺到國內來的,獲得渠道,獲得技術。在并購之后它的整合也是比較弱的,甚至沒有能力做整合,這是一個階段。
沖動的消費階段:隨著整個中國經濟體量不斷的發展,包括中國資本市場越來越多的零部件的企業,現在我們A股上市的100多家企業,這些企業越來越多積累了資本,走到海外去的時候,其實中間有這么一個階段是普遍會讓海外的買方認為中國人很有錢,特別金融危機之后歐美的產業受到打擊比較大,那個階段很多買方都是中國的企業,所以海外的賣方認為中國人有錢,歐美的這些企業失去了當時收購的能力。所以海外賣方認為賣一個好價錢,就找中國的買方,在跨境并購有很旺盛的階段。這個階段也是弱整合的。
過去幾年中國的零部件企業,不僅僅是汽車行業,還有其他的行業做跨境并購,現在更多回歸到理性上來,會找一些細分的龍頭,一些企業在跨境并購市場有良好的記錄,這些買方更加的受到歡迎,中國的買方有思路上的轉變,并購不僅僅是為了國內來,目的是為了全球化,為了成為全球化的企業,這樣我們必然需要做一個強整合,這是保隆科技并購在這些年當中的一些并購市場的觀察。
與并購相比,顯然綠地投資的周期更長,一個投資做出去到它能夠發揮價值總是需要一個時間的,特別是海外的一些國家的節奏,其實跟國內的節奏還是會有比較大的差異的,所以并不是說能夠像我們國內進行的那么快,所以在周期上會更長。當然好處就是會更可控,并購不確定性比較高,綠地投資如果有一個比較完整的方案,實施下去的可控程度還是比較高的。
全球布局選擇哪里?
在全球布局方面,不管是北美市場,還是歐洲市場,其實都是規模比較大的市場,如果在當地有投資,可以便利的拓展當地的市場。2018年之前在某些細分領域,北美和歐盟有一些反傾銷的產品,相關的企業繞開壁壘,尋找一個新的地方去投資,從那里出口到主要的汽車市場,中美貿易戰之后這個更普遍,從中國出口出去25%的關稅,有些企業考慮找一些新的地方,通過繞開關稅壁壘能夠仍然在美國市場能夠維持競爭力,這樣也是一個考慮的因素。
也有跟隨主要客戶去投資的。比如上汽在印度生產整車,一些零部件供應商就跟過去。
當然也有為了尋求成本的降低,有些國家可能有某些原材料有優勢,考慮人力的成本,國內的人力成本也在不斷的上升,只看絕對水平有些國家是更低的,也有稅賦的原因。這是中國的零部件企業通過綠地投資走出去出海的一些動因。投資的國家比較分散,基于上述的這些不同的原因,這里我們列了一些零部件企業投資的國家。
2018年以后墨西哥的一些州政府在中國有一波招商,當時是因為北美三國是統一的大市場,繞開美國關稅壁壘墨西哥是一個選項,有些客戶基于墨西哥生產的整車在當地增值的比例,要求供應商到墨西哥去,我們在那個周期也接觸過一些。
在東南亞方面,因為東南亞國家整體來說本地市場其實規模沒有那么大,將來的潛力是有的,當下不是本地市場為主,還是出口其他的國家。人力成本也是有一些優勢的。
中東歐也是比較集中的,像塞爾維亞變成這兩年投資的一個目的地,中東歐這些國家首先跟歐盟的大市場是一體的,總體來說是統一的大市場,另外它的成本相對來說仍然比較低,中東歐是比較集中的。
巴西同樣的有這么一個周期,所謂的金磚國家新興市場的幾個國家汽車產業曾經都是發展的比較快的,巴西是其中之一,后來受到沖擊,下滑的比較大。
還有北非的國家,如摩洛哥,突尼斯主要和法國、西班牙靠的比較近,像PSA,雷諾他們在北非國家有整車的生產基地,也會帶動一些零部件企業過去。還有一些發達國家,德國和美國,本地就是特別大的市場。另外很有意思,還有沙特,沙特大家覺得好像不是大市場,本地市場規模不夠大,大家知道很有錢,我們也接觸過沙特的一些招商的一些部門,他們有所謂的2030年的規劃,希望不依賴于石油,所以有一個轉型的需要。據說像電動車企業lucid,已經落地在沙特了,他們也有一個吸引零部件企業過去的一個動作。
細分國家 印度與匈牙利值得矚目
保隆科技在2018年時就開始關注印度市場,當時直接的動因是因為中美貿易戰這樣的新的情況,也考慮全球的布局怎么進行調整。
未來,張祖秋認為印度汽車市場的潛力還是非常大,勞動力的成本看產業工人勞動力成本非常低,但是我們認為印度并沒有進入到汽車消費能夠持續增長的階段,曾經有一個周期有增長非常快,但是又有波折和回落。在印度不同的邦的法律,稅收是很復雜的,而且也是不統一的。能源、道路等基礎設施還比較差。
當前印度市場對本土品牌出海而言也有許多問題。首先對中國的企業不是很友好,其次產業鏈也不夠完整,所以保隆科技在考察之后做了很多的測算和比較,發現如果在印度本地制造和中國制造加上25%的關稅相比基本上打平,目前的效率還是低于中國的。針對其本地的市場,保隆科技認為值得持續的關注,潛力還是非常大。
當前保隆科技在出海中選擇了匈牙利。保隆科技選擇匈牙利作為海外投資平臺與研發制造新基地的。歐盟是一個統一的大市場,每年1400多萬輛新車銷量,這是全球最有規模的三個市場之一,匈牙利是歐盟國家,自然是身在其中的。保隆科技考慮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海外投資架構如何搭建的問題,由于匈牙利和美國、歐盟、中國都有稅收協定,這也是其考慮選擇在匈牙利設立投資平臺和設廠的一個重要原因。
匈牙利有非常優惠的投資補貼,可以達到企業投資額的30%,投資額包括土地廠房、設備,全部算在內可以補貼30%,而且是以現金做補貼的,分期給到企業,是非常優惠的政策。匈牙利目前的企業所得稅率9%這是非常低的稅率,企業的社保費率非常低,13.5%,這也相當于給匈牙利做一個招商,匈牙利本地有良好的教育水平,兩國的關系現在很友好,匈牙利政府有一個東向的外交政策。
保隆科技認為,全球化是從戰略到戰術整套的打法,是在業務成長方向做一個選擇,一些零部件企業在本地市場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的話,當然不一定非要去出海,若有更多的產品延伸,可以投放到本地市場同樣可以獲得成長,出海不是唯一的選擇。
從全球化的路徑演變看,中國制造出口海外逐步演變成在海外制造供應海外,包括在海外研發服務于海外的客戶,甚至海外的研發反哺國內來。全球布局我們有很多的選項,可以幫助企業繞開貿易壁壘、降低成本出口到全球的大市場,也可以服務于海外當地市場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