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受電池、芯片等上游零部件漲價影響,疊加汽油價格上漲,新能源車企紛紛掀起漲價潮。而近日,繼特斯拉上海工廠延長停產時間后,造車新勢力龍頭蔚來汽車也宣布停產,原因是供應鏈合作伙伴陸續按下“暫停鍵”。
受供應鏈影響
蔚來汽車將推遲交付
4月10日,蔚來汽車宣布,自2022年3月份以來,因為疫情原因,公司位于吉林、上海、江蘇等多地的供應鏈合作伙伴陸續停產,目前尚未恢復。受此影響,蔚來汽車整車生產已經暫停。“停產是目前唯一的辦法,近期不少用戶的車輛將會推遲交付”。
4月11日收盤,蔚來股價報144.8港元/股,大跌11.44%。
蔚來汽車并非首個傳出停產消息的新能源車企。3月16日至17日,特斯拉上海工廠受疫情影響停產2天;3月28日,該工廠再度停產。原計劃停產4天,但隨后有消息稱,其員工4月3日接到通知,要求“繼續居家并遵守社區管理規定”,稱復產計劃已取消。
新能源車上游企業方面,有消息指出,受疫情影響,寧德市多個縣、區宣布從4月10日起對外通道實施交通管制。隨后寧德時代對外回應稱沒有停產,公司嚴格采取網格化管理措施,確保寧德基地有序開展生產。
受利空消息影響,寧德時代股價遭遇重挫,周一盤中最大跌幅超過8%。
行業動態方面,4月11日,乘聯會發布3月乘用車產銷數據顯示,今年3月,乘用車市場零售達到157.9萬輛,同比下降10.5%。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指出,據測算,上海等地的疫情預計會給汽車行業帶來20%的減產損失。同時,以上海為核心的江浙皖地區,也是汽車零部件的供給核心區,上海疫情將給汽車產業的關鍵零件供給帶來較大影響。
行業臨變局
新能源汽車冰火兩重天
疫情影響產能,產能限制銷量……這一背景下,有的新能源車企選擇推遲交付,有的則選擇砍掉部分其他業務。比亞迪近日宣布將停止燃油車的整車生產,未來將專注于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業務。
消息曝出后引起業界廣泛關注,值得注意的是,無論采取何種方式應對產能不足,這些頭部新能源車企的共同點都是銷量遠超產能,以至于反過來受到了“產能不足”的限制。
相對于這些“產能不足”的頭部新能源車企,一些非頭部新能源車企或將面臨產能過剩。
乘聯會此前發出預警,汽車行業在解決傳統汽車產能過剩的同時,還要防止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
有分析指出,在補貼豐厚時,資本一擁而上進軍新能源車。隨著眼下補貼退坡、上游成本漲價等因素出現,不少車企也已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據乘聯會1月公布的數據,截至2021年年底,全國乘用車產能利用率僅為52.47%,其中36家車企的產能利用率不到20%,年銷量低于1萬輛的車企高達29家。
另據中證報報道,在第一批造車新勢力狂飆突進的2015年至2017年,彼時規劃產能高達每年2000萬輛。但除了幾家頭部企業,多數造車新勢力沒有走到量產這一步。其中,博郡、知豆、時空、領途等2020年銷量為零。
眼下新能源車“冰火兩重天”的局面已愈發受到關注。今年3月,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林念修在2022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提出,整車企業要突出重點布局,依托現有生產基地集聚發展。現有基地達到合理規模之前,不再新增產能布點。同時,要規范整車企業兼并重組,大力推動落后企業和無效產能退出,構建布局合理、發展有序、運行高效的產業格局。(本報記者 陳雨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