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到手以后發現有很多問題。剎車、油泵、空調制冷都不太好。當時二手車商隱瞞車況,沒有告知我車輛有事故問題。”消費者王先生在線上平臺購買了一輛二手車,但到手后發現問題不少。
45.64%的人購買的二手車存在質量問題、34.18%的人購買二手車的合同中出現“霸王條款”、32.36%的人經歷過合同條款不明確……又是一年“3·15”,北京市消費者協會公布的“二手車交易消費問題”專項調查,讓人們對伴隨著二手車市場日漸活躍而來的消費糾紛高發問題,報以高度關注。
其實,二手車作為典型的“檸檬市場”,消費亂象由來已久。一年前的“3·15”,四川省保護消費者權益委員會(以下簡稱“四川省消委會”)發布《線上購買二手車調查報告》,其中所披露的問題與此次北京市消費者協會的調查結果高度相似。“當前二手車消費市場的核心問題,就是交易信息不對稱,消費者無法掌握真實的車況信息,導致不誠信行為的出現。”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郎學紅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采訪時指出。
市場熱難掩問題多
2021年,國內二手車交易量達到1758.51萬輛,同比增長22.62%,達到新車銷售規模的67%。從2015年至2021年的7年間,二手車交易量復合增長率約為9.3%,高出新車市場5倍之多。與此同時,從破除限遷、減征增值稅、跨省通辦到鼓勵二手車商品牌化、連鎖化經營,政府正逐步掃清長期存在于二手車經營和消費環節的障礙,以擴大二手車流通。
盡管二手車行業加速復蘇、發展勢頭不斷沖高,但行業服務水平參差不齊、售后能力缺失、買賣合同糾紛頻發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近日,汽車之家研究院發布的《2021二手車市場消費需求洞察報告》顯示,在拒絕二手車的消費者中,62.5%的群體對車況不透明的事故車感到忌憚。而價格混亂、購車流程復雜、隱性消費過多等因素,則是困擾二手車行業有序發展的頑疾。
在四川省消委會公布的報告中,該消委會工作人員以消費者身份,通過線上瀏覽、預約看車、線下看車、交易洽談等方式,體驗了58同城等6家二手車線上交易平臺的購車服務流程。發現的主要問題包括車輛重要信息參數與實車信息參數不符、虛假車源、收費事項告知不清、收取定金程序存在瑕疵、交易合同存在“霸王條款”、個別平臺怠于審核把關、侵害消費者隱私權及個人信息權等問題。在被約談后,58同城等問題企業表示,將全面整理、篩查平臺二手車信息,對錯誤、有害信息加大識別力度,對二手車商加強管理,暢通消費者投訴渠道,優化合同格式條款等。
亂收費問題屢禁不止
然而,二手車市場的“頑疾”——合同糾紛、車況不透明、亂收費問題卻是屢禁不止。
郭某在某二手車平臺選中兩輛二手車,平臺公司銷售人員高某稱無需簽訂合同,只需支付車款即可。之后,郭某交付車款后,只有其中一輛車兌現過戶,另一輛車始終未交付,且郭某發現第二輛車已經售予他人,遂將高某訴至法院。法院裁定郭某有權解除涉案買賣合同,要求高某及平臺退還車款并賠償資金占用損失……這是今年3月15日,北京一中院召開的“二手交易避雷區法治護航安全行”線上新聞發布會公布的真實案例。
據北京一中院介紹,二手車交易相對新車更為復雜,消費者維權糾紛呈現較快上升態勢,在2019年至2022年3月期間,其共審結因購買二手車引起的消費者維權糾紛21件。對此,北京一中院民四庭庭長杜衛紅指出,二手車交易糾紛集中表現為三個特點:一是行業準入門檻低,部分交易不規范;二是車輛權屬流轉情況復雜,賣方常為非登記的權利人,案件事實較難查明;三是買方多缺乏必要交易常識和風險防范意識,賣方存在隱瞞車況等不誠信行為。
此外,信息不對稱引發的亂收費問題屢屢發生。無論是四川消委會還是北京市消協在調查中均發現,二手車商及平臺存在收費事項告知不清、收取定金程序瑕疵等問題。“二手車平臺在我不知情的情況下,給我開通車主保障服務,扣了20期錢后,我才發現每月還扣除了60元車主保障服務費。打了若干次電話,對方表示只能退還扣除的10期費用。在我不知情的情況下,亂扣費而且我從來沒享受過什么服務。”消費者汪先生向記者控訴二手車平臺亂收費的問題。
“二手車商亂收費等問題,顯然是缺乏誠信監督機制所致。”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向記者表示,行業缺乏監督機制,二手車網上交易市場的秩序就無法監督,也讓一些二手車商及平臺有恃無恐地亂收費,以及發布虛假信息,助長了網絡平臺的歪風邪氣。
“退一賠三”切勿跑偏
近年來,“退一賠三”在二手車行業內,持續引發關注和爭議。這一《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賦予消費者的“利器”,在一定程度上規范市場之余,也讓經營者倍感壓力。
消費者旺某與某二手車公司簽訂買賣合同,以30萬元購買了一輛二手車。該公司廣告稱其所售車輛均為無重大事故、無泡水、無火燒等情況。但購車后不久,旺某在維修該車時,得知該車曾經發生過嚴重交通事故,遂訴至法院,以欺詐為由,請求撤銷合同、返還車款并給予三倍賠償,并最終獲得法院支持。
“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500元的為500百元;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湖南法源律師事務所律師任羽倫向《中國汽車報》記者解釋,“退一賠三”的前提是經營者的行為構成欺詐,包括故意告知消費者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消費者作出錯誤購買舉動的行為。
去年,一度沸沸揚揚的特斯拉“退一賠三”案中,車主韓某剛拿到判決書便被特斯拉反訴,索賠505萬元。
除了車主正當維權外,近年來業內也不乏惡意維權事件出現,合法經營的二手車商又該如何規避“退一賠三”呢?北京市汽車流通行業協會副秘書長王萌表示,一是二手車銷售方,如果是個人之間的交易,則不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只有正規的二手車經營者才適用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條款。二是車商存在故意欺詐行為適用。三是按照雙方公平合約原則進行,以合同為準。正規的二手車企業進行交易,如果出現工作失誤,原則上在訴訟有效期內是可以退車的,有的情況下是有條件,有的情況下是無條件,按照合約原則,如果是“故意欺詐”,則這些車商就要承擔“退一賠三”。
二手車頑疾如何治
對于二手車市場亂象,一些地方也在推出對策。
為配合廣東省推進“陽光二手車”工作,促進二手車流通行業健康發展,廣東省消委會指導廣東省汽車流通協會制定發布了《廣東省二手車買賣合同(示范文本)》。據悉,該合同文本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二手車流通管理辦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定的示范文本,并匯集了監管部門、維權組織、法律人士、行業企業、消費者代表等各界意見,可以最大限度保障買賣雙方的合法權益。
王萌向消費者提示,在二手車交易中,一要看實車,簽合同,不能只靠網上就完成交易。二要打消僥幸心理,仔細看合同內容,不能沖動消費。尤其是電子合同,或者有很多頁內容的合同,看清楚其中是否存在“霸王條款”,如“違約金”等,一定要有公章。三是如果有可能,找專業人士幫忙,多方聽取建議,避免盲目購車。
在二手車交易中被“坑”,如何專業維權?王萌建議,一是要看合約中簽訂的內容,如果有事實偏差,就可以進行維權。如果合同中明確告知消費者車有問題,而消費者接受的話,就難以維權。二是如果車輛存在問題、以及手續問題、履約問題,要收集好證據,比如合同、微信記錄、定金協議、付款憑證、過戶記錄等,及時截圖保存。找專業人士和法律顧問進行咨詢。三是如果存在車輛事故問題,需要找專業第三方二手車檢測公司出具法律效力的鑒定報告。四是撥打12315進行投訴,一般會有工商部門介入,如果面談,帶上法律專家進行取證錄音。五是如果12315無法解決,與商家協商不能解決,走司法程序要按照專業律師和專業人士建議,先進行證據公證,再進行司法訴訟。
“打擊二手車市場的不規范行為,還需要依法管理,加強制度建設和監管力度,并加大對不規范行為的處罰力度,才能凈化二手車市場環境,真正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郎學紅認為。(趙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