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鴻海,2317.TW)公布2021年年報及2021年第四季度業績報告。財報顯示,2021年鴻海營業收入創歷史新高,約合人民幣13319.05億元,同比增長12%;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約合人民幣309.57億元,同比增長37%;每股收益約合人民幣2.23元,同比增長37%。
其中,第四季度營業收入約合人民幣4199.19億元,同比下降6%;四季度凈利潤約合人民幣98.65億元,環比增長20%,同比下降3%。
在電動汽車上,“鴻海的EV合作一直都按照進度在進行中。加速商轉和量產,發展更高價值的零組件以及軟件,是鴻海2022年EV發展的重點。到2025年,鴻海的目標是5%的市占率。整車生產目標會是50萬至75萬輛,其中整車代工的營收貢獻預期將會超過一半的比例。” 鴻海精密董事長劉揚偉在2021年第四季度投資法人說明會上表示,“今年電動車營收仍以軟件、零部件為主,整車營收要到明年才會比較明顯。”
具體量產進度上,“鴻海預計今年下半年開始,生產美國電動公司Lordstown的電動皮卡,2023年MODEL C電動汽車將在臺灣開始生產。”電動車作為鴻海發展主軸之一方面,劉揚偉在業績會上表示,鴻海一定會持續擴大客戶的基礎,尋求既有車廠以及新創車廠的加入,并協助客戶量產,擴大規模。
另據悉,鴻海首款自主研發的純電智能巴士MODEL T已于3月3日開始交車,初期目標為30輛,向三地集團旗下高雄客運交付,并已于3月16日行駛于24區公交車路線,后期將按營運需求進行交付。此外,鴻海還將在今年的鴻海科技日再推出兩款全新的電動車。
劉揚偉曾強調,鴻海擁有經營本地化、軟硬件設計、垂直整合與 MIH 開放系統等四大優勢,而MODEL T無論概念、設計、制造均在臺灣,超過65%以上零組件皆由MIH聯盟成員和臺灣供貨商所提供,高雄是MODEL T的第一站,未來將結合鴻海集團全球電動車產業布局陸續地開展。
值得一提的是,據日前外媒報道,鴻海精密子公司富士康透露,計劃在高雄建立電池組、電池和能源存儲系統工廠,并在此設計和組裝電動公共汽車,以實現對電動汽車行業關鍵材料的供應獲得更多控制權。
而在3月13日,臺灣《經濟日報》還曾援引日本經濟新聞消息稱,鴻海集團即將新增近百家日本合作廠商,共同推進電動車事業,其中合作對象不乏豐田等企業供應商。
據了解,電動車開放平臺聯盟(MIH聯盟)是鴻海精密成立的電動車軟硬件開放平臺與關鍵零組件等相關技術聯盟,于2020年10月16日在首屆“鴻海富士康科技日”(HHTD)發布。
報道稱,截至3月初,全球已有2200多家廠商參與鴻海的電動車聯盟,廠商數量與去年4月相比已經增長70%。其中,日本企業的數量更是增長了5倍。據悉,一些廠商已經開始和鴻海以及其他合作廠共同開發零件。
與此同時,在半導體布局方面,劉揚偉表示,“去年有不錯的成果,現在也有合作案正在洽談,今年鴻海會在全球多元產能與技術布局上取得更多進展。此外,也會延伸集團的EV垂直整合到半導體。有半導體,才能掌握電動車的量產規模,與重要客戶開發晶片將是重要利基。”據悉,鴻海與Stellantis于2021年12月7日共同開發設計車用半導體芯片,預計2024年開始導入。
在軟件方面,劉揚偉表示“軟件定義電動車將是未來電動車發展的關鍵,我們還將加快開放資料和開放平臺的腳步,加入軟件應用供應鏈,來實現軟件定義EV的目標。”
關鍵詞: 2021年鴻海營業收入 創歷史新高 同比增長 電動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