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汽車企業和造手機扯上了關系。近日有媒體稱,蔚來正在招聘無線測試工程師、通信測試工程師、車機互聯產品等方面的人才,部分崗位明確提到與手機開發相關的需求。對此,蔚來回應稱,目前沒有可供披露的信息,有進一步消息將和大家溝通。這一回復多少有點模棱兩可。如果蔚來進軍手機行業屬實,那么這將是繼吉利之后第二家準備造手機的汽車企業。
手機企業涉足汽車行業這類跨界事件,已經多次上演,蘋果、華為、小米等無不如此,OPPO也在車機互聯方面有所布局。汽車企業造手機相對不多見,此前只有吉利宣布斥資100億元人民幣進軍手機行業,并傳出與手機廠商魅族接觸洽談收購事宜的消息。如今蔚來也成為傳聞對象,顯然汽車與手機這兩個行業之間的融合越來越深。在智能化發展浪潮中,汽車的概念從傳統交通工具向移動智能終端延伸,車機互聯越來越普遍,跨界融合發展已是趨勢。
那么,車企造手機是不是明智之選?依筆者拙見,恐非如此。
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同一個人不可能在生產兩種物品中都有比較優勢。因為一種物品的機會成本是另一種物品機會成本的倒數,如果一個人生產一種物品的機會成本較高,那么生產另一種物品的機會成本必然較低。
如果手機市場還有很長的窗口期,比如處于格局未定的階段,那么任何新力量參與其中都會有機會。但目前的手機市場格局已基本確立,有研究報告指出,全球智能手機主要廠商幾經變更,正形成MOVAS(小米、OPPO、vivo、蘋果、三星)5家企業主導的格局。在中國市場,2020年,蘋果及華為、小米、OPPO、vivo這5家主要品牌商市場份額達96.47%;2021年,出貨量位居前五的手機品牌商分別是vivo、OPPO、小米、蘋果、榮耀,共占據87%的市場份額。與此同時,產品缺乏競爭力的中小廠商加速被動出清。
由此可見,手機市場的集中度極高,后來者想要占據一席之地的難度不是一般的大。也許有人會說,汽車需要車機,和造手機有著天然的關系。但是,一家車企一年的產銷量少則幾萬輛,最多的也就1000萬輛規模,如果只是自己做車機,可能不需要專門養一個公司,聯合開發或者直接外采即可。
那么車企為啥還要考慮去造手機?一是智能手機很賺錢。毛利率最高的是蘋果,其2021年第二財季的業績數據顯示,該季度的毛利率達到了驚人的42.5%;而汽車企業最高的是特斯拉,2021年四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約760%,至23.21億美元,毛利率為27.4%。二是手機和汽車可以打通打造生態物聯網。比如,智能車機和智能手機可以更好地連接,可以優化車主使用車機系統的體驗,也有助于更好地打通數據,建立更完善的生態鏈。
但是,以上兩點考慮也不盡準確。首先,不是所有智能手機廠商的利潤率都很高,除了蘋果,其他手機制造商的毛利率并不算太高,小米手機的毛利率也就12%左右。其次,雖然車企可以通過造手機來打造自己的智能物聯網,將移動終端的入口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其手機業務能夠攻占下多少市場份額是未知數,只怕最后造了個“寂寞”。對于車企來說,造手機不是難事,賣手機才是挑戰。
因此,車企在造手機之前,一定要考慮清楚自己的資金儲備,汽車和手機都是資金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行業,需要持續高投入,自己能否吃得消,要慎之又慎。
術業有專攻,汽車企業最好的選擇是心無旁騖專攻主業,等到市場格局已定,再來拓展新業務也為時不晚。(記者:張忠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