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用車行業領域,全國人大代表、吉利商用車首席科學家劉漢如攜三項建議赴京參會,分別為《關于鼓勵發展零碳排放氫氣內燃機的建議》、《關于推動液態陽光綠色甲醇應用的建議》和《關于推動模塊化運輸(公鐵水聯運)加快交通強國建設的建議》。
汽車動力多元化,多管齊下“控碳”
在行業對低碳化轉型目標達成一致的前提下,汽車動力領域的多元化值得鼓勵,全球汽車動力系統將步入多元化發展時代,劉漢如此次的三項建議中就有兩項有關汽車能源動力多元化。
在全球碳中和目標下,傳統內燃機減排壓力日益增加。氫氣內燃機本體與天然氣內燃機接近,增加了氫氣噴射系統,本質上還是內燃機,成本與傳統內燃機接近;氫氣內燃機沒有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排放,沒有CO、HC和碳煙排放,主要是氮氧化物,較柴油內燃機簡單;氫氣內燃機具多種燃料適應性,可以使用純氫為燃料,也可以和甲醇摻燒,是降低對石油依賴的重要途徑之一;燃燒效率高,具有較好的燃料經濟性。
因此劉漢如建議:氫氣內燃機與氫燃料電池支持政策相同,并納入氫能發展戰略;設立氫氣內燃機專項,促進氫氣內燃機關鍵共性技術水平提升;建立若干示范工程,構建氫氣內燃機及車輛的標準法規體系。
非化石能源的應用,也可為實現“碳達值”和“碳中和”目標提供助力。甲醇可以作為燃料,用于汽車、船舶等領域。以甲醇液體燃料為例,我國甲醇汽車已經從試點驗收完成轉向正式推廣應用,中國甲醇汽車的技術儲備處于世界領先,中國的甲醇汽車推廣應用實現了真正意義的規模化。目前,工信部、生態環境部明確了甲醇汽車排放、產品準入等相關的要求。
因此劉漢如建議:綠色甲醇應該盡快被納入新能源體系,在綠氫和綠色甲醇制造環節給予國家政策補貼,綠氫可通過消耗量給予補貼,綠色甲醇可通過合成過程中消納的二氧化碳給予補貼,建立國家標準和監管體系,對于綠色甲醇合成企業給予權威認定、授權綠色甲醇生產資質等,帶動綠色甲醇行業的發展,改善能源結構;將甲醇汽車給予新能源汽車定義,并按新能源汽車統籌管理和市場運行給予支持;甲醇加注站工程設計及施工要求納入國家標準GB 50156《汽車加油加氣加氫站技術標準》,統籌規范。鼓勵現有加注站增加甲醇加注功能,因地制宜發展甲醇燃料加注體系,推動移動加注車、撬裝站、固定站等多種加注形式,滿足加注需求。
新能源助力商用車技術架構調整
作為國家“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開了個好頭,連續7年位居全球第一,產銷雙雙突破350萬輛,同比均增長達1.6倍。在商用車市場,新能源車型表現也同樣亮眼。
2021年,商用車行業整體呈兩極態勢,商用車銷量同比下降5.2%,但是新能源商用車產銷兩旺,呈現出市場規模和發展質量雙提升的良好發展局面。2021年全年,新能源商用車銷量19.7萬輛,同比累計增長51.4%,滲透率達到4.2%。
劉漢如認為,不斷增長的新能源商用車市場也將促進各方企業加速進入這一領域,隨之而來的是,整個商用車產業也將進一步得到重構,傳統商用車企業與新能源商用車企業的技術體系界限越發清晰,有望推動中國商用車產業新的技術架構調整與產業鏈布局。
不同于傳統的商用車業態,吉利控股集團旗下遠程汽車自誕生之日起就定位新能源商用汽車。以研發為先導,共享吉利控股集團中央研究院深厚的技術資源,遠程汽車建立了國內最大的新能源商用車研究院,匯聚了國內外超2000名研發工程師,專注于商用車新能源和智能化技術開發,產品覆蓋重卡、輕卡、小微卡、LCV、客車等商用車全系場景,成為國內首個完成多能源布局,實現全系產品新能源化的商用車品牌。
面對2021年打開的良好局面,劉漢如判斷,2022年新能源商用車將延續2021年的上漲態勢,產銷量整體有望創下歷史新高。隨著新能源商用車銷售結構與質量的持續改善,以及優質產品車型的不斷推出,將從供給端驅動需求變革。在市場需求和政策引導的雙重推動下,新能源商用車滲透率不斷攀升,有效助力“雙碳”目標落地。
站在國內,放眼全球。面對內外部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和來自供應鏈的壓力,有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同比增長304.6%。其中,新能源乘用車出口30萬輛,同比增長329.5%;新能源商用車出口1萬輛,同比增長59.6%。劉漢如相信,隨著中國品牌汽車產品的競爭力不斷提升,新能源商用車出口的良好勢頭未來仍將延續。
建設交通強國條件具備,跑出“加速度”
2021年,我國全社會物流總費用16.7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 14.6%,高出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平均水平近一倍。在高昂的物流成本中,公路運輸所占比例高達70%多,因此劉漢如認為,實施汽車雙掛列車是推動模塊化運輸加快交通強國建設的重要載體。在雙碳戰略的大背景下,推動汽車雙掛列車提升運輸效率,降低燃料消耗和全場景商用車的新能源化,將成為商用車企業推動國家戰略的組合拳。
《交通強國建設綱要》明確指出,要打造綠色高效的現代物流體系。汽車雙掛列車是打造我國公路、鐵路和海運高效協同運輸的必由之路,將成為我國多式聯運體系、綜合交通一體化融合所必備的標準裝備,具有“三提升、三下降”的突出優勢,即貨運效率提升、貨車標準化程度提升、貨物換裝效率提升;能源消耗下降、碳排放下降、物流成本下降。
今天,中國擁有世界上最長、最現代化的公路網,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場,具備建設世界上最高效的道路運輸體系的所有先決條件。如今,完善我國道路運輸車輛類型已迫在眉睫。但是受標準法規、道路狀況以及車輛水平的影響,并沒有得到應用。
因此,劉漢如建議:支持雙掛汽車列車運輸新模式,國務院相關部委出臺政策,支持具備條件的省市積極開展公路模塊化運輸試點示范,為國家全面推行模塊運輸模式積累經驗;建議充分借鑒國家支持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經驗做法,同時修訂《道路交通安全法》有關規定,為雙掛多掛汽車列車上路行駛掃清障礙;建議修訂強制性國家標準GB7258《機動車安全技術條件》和GB1589《汽車、掛車及汽車列車外廓尺寸、軸荷及質量限值》,為雙掛多掛汽車列車上路行駛提供標準化支撐保障。(郝文麗)
關鍵詞: 新能源商用車產業重構 多管齊下控碳 汽車動力 低碳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