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智能汽車為人們出行提供便利,智慧城市讓人們生活更加美好。隨著住建部、工信部先后發布兩批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試點城市名單,北上廣深等16個試點城市紛紛行動起來,推動城市智能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智能網聯汽車商業化落地。為此,《中國汽車報》將從本期起開設“智能交通”專版報道,展現智能交通快速發展的現實,為推動智慧城市建設添彩。
北京已批準自動駕駛出租車進入商業化運行,上海啟動自動駕駛公交載人示范應用,廣州開展自動駕駛道路測試,深圳將進一步推動政策法規先行先試……在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試點城市(簡稱“雙智城市”)建設中,北上廣深等城市正在開展一場你追我趕的智能交通競賽。
2021年5月,北京、上海、廣州、武漢、長沙、無錫6個城市成為住建部、工信部公布的第一批雙智城市試點。年末,重慶、深圳、廈門、南京、濟南、成都、合肥、滄州、蕪湖、淄博10個城市入列第二批雙智城市試點。目前,試點城市總數達到16個。
由新技術、新理念、新模式構建的智能交通系統,有望降低90%交通安全事故;5年之內,一線城市將不再需要“限購”和“限行”;10年之內,依托交通效率提升,城市擁堵問題將基本解決;隨著共享無人車的普及,私家車的需求量將大幅降低……在智能汽車發展的同時,智慧城市建設也齊頭并進。這種探索不僅僅包含產業技術的突破、城市硬件的建設,還涵蓋了政策、法規等方方面面的實踐。在北上廣深等城市的先行先試中,未來城市交通模板漸露雛形。路測規模、示范區建設、企業數量、政策法規等維度上工作的落實,展現了相關不同城市的智能交通發展進程。
路測規模
京滬一騎絕塵 開放上千公里路段
在主要街道上分布有多個自動駕駛出租車體驗站,用手機APP叫車,就可以乘坐自動駕駛出租車;車上雖然按照規定有安全員,但即使面臨復雜的路況也基本不需要人工接管,這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簡稱“北京經開區”)目前已經成為現實。
2021年,在雙智城市建設的路測規模上,北京市奪得多個“第一”:自動駕駛路測長度全國第一,率先發放自動駕駛出租車商業化運行試點許可測試牌照,率先提出建設自動駕駛高級別示范區。
據了解,北京市新開放大興區、通州區兩個行政區27條自動駕駛測試道路,增開順義區51條測試道路,全市測試道路長度較2020年底增加46.9%。推進專項技術測試的道路交通環境支撐,開放3個區82條423.26公里無人化專項技術測試道路和2個區31條190.92公里特殊天氣測試道路,并建設了車路協同自動駕駛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測試道路總里程超過1340.76公里。2021年,北京市自動駕駛道路測試無人化專項技術測試進入第二階段,開放道路自動駕駛累計里程7.59萬公里。超過30萬人次參與載人試運營測試,道路測試試運營進入規模化階段。
2021年10月,北京市為百度與小馬智行發放了自動駕駛出租車商業化運行試點許可測試牌照,這意味著北京第一次允許自動駕駛出租車可以收費運營,實現了新的突破。同時,載人測試進入第三階段,為43輛自動駕駛車輛發放夜間測試許可。
在路測規模上,上海與北京幾乎難分伯仲,在測試道路總里程、測試道路增加數量、測試數據量上同樣位居前列。最新數據顯示,2021年上海通過全系統謀劃產業發展、全鏈條打造應用生態和全維度建設發展環境,新增372條729.96公里測試道路,實現嘉定新城、臨港新片區386條道路全域開放。目前,上海累計開放615條、1289.83公里測試道路,可測試場景達到1.2萬個,累計向25家企業、295輛車頒發道路測試和示范應用資質。測試道路里程數、場景豐富度、企業數量和牌照數量均位居全國前列。其中,臨港新片區兩港大道28.4公里快速路的開放,標志著上海準許智能網聯汽車在城市快速路上開展測試活動。
廣州是自動駕駛產業創新發展的高地之一,在開放性和先進性方面位于行業前列,為產業發展營造了優質的創新和營商環境。2018年12月,廣州允許測試主體申請遠程測試,是美國之后,全球第二個、中國第一個允許取消自動駕駛汽車安全員的地區。如今,廣州的無人駕駛公交成為新亮點。今年1月1日,廣州首條L4級無人駕駛公交線路(南沙23路)開放運行,全長8.5公里。目前共有5輛智能小巴,測試線路采用了“單車智能+網聯賦能”技術,路線實現全程自動駕駛,是廣州市乃至華南地區首條L4級無人駕駛公交示范線路。
伴隨著雙智城市試點的逐步落地,相關城市的路測規模也在逐步擴大。“路測規模的擴大與試點城市的比拼,既是對雙智城市建設持續加速、走向縱深的印證,也為智能汽車技術加速演進及載人商業化落地奠定了基礎。”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俞榮錦向《中國汽車報》記者表示。
示范區建設
廣深高起點高目標 助力大灣區建設
在雙智城市試點推進中,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建設成為一個重要標志,北京市率先邁進第三階段。
北京市統籌“車-路-云-網-圖”等各類優質要素資源進行融合試驗,率先在經開區建設全球首個網聯云控式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第一階段已完成總長12.1公里城市道路+10公里高速道路的智能網聯基礎設施建設,創新國內首個“多桿合一、多感合一、多箱合一”的智能網聯標準化路口建設方案。示范區第二階段建設中,圍繞北京經開區核心區60平方公里、共計305個路口實現智能網聯道路基礎設施全覆蓋,為高級別自動駕駛測試車輛和網聯化量產車輛提供車路云一體化技術研發與功能驗證場景,目前已完成基礎建設和設備安裝,正在進行聯調聯試和功能優化。目前,北京經開區已實現主干路通行效率大幅提升,在路口感知設備數量同比下降47%的同時,實現了動態監測。
北京還設立了智能網聯汽車政策先行區,在全國率先發布早晚高峰測試、高速公路測試、無人化測試、出行服務商業化試點等多項創新政策。累計發放智能網聯測試牌照225張,其中乘用車測試號牌120張、無人配送車車身編碼86張、高速公路測試號牌4張、無人化道路測試號牌15張,示范區參與企業自動駕駛測試里程超過324萬公里,占全市70%以上。
上海的自動駕駛示范區建設也獨具特色。今年1月,作為上海發布的十大AI應用場景建設實施計劃之一,“AI+交通場景計劃”成功登陸上海國際汽車城。未來,上海將以上海汽車博覽園為現實載體,打造可實現自動駕駛汽車正常運營的半開放示范區。根據規劃,第一階段為試運行期,可實現的場景包括自動駕駛車輛完成自動駕駛、自主泊車、自適應巡航、車輛緊急制動、自動跟蹤駕駛、自動避障等;第二階段,自動駕駛車輛實現聯網功能,增加編隊駕駛、路口信號燈交互、路標識別等體驗場景;第三階段,增加了盲點檢測、路口車輛碰撞預警、前方車輛碰撞預警、人行過道預警、道路危險預警等體驗場景,具有較為完整的網絡連接功能。
廣州、深圳領銜的大灣區智能交通規劃也是高起點、高目標。近日發布的大灣區樞紐型自動駕駛創新試驗區行動方案顯示,預計2023年,廣州市將在花都區開放自動駕駛示范道路150公里以上,具備數字化基礎設施的道路43公里以上,實現公交車、出租車、物流車、功能性車輛等多種類型共1000輛以上自動駕駛車輛的規模應用,應用示范場景達20種以上;到2025年,自動駕駛的示范范圍覆蓋到花都全域969平方公里,自動駕駛示范車輛規模和智能化道路建設里程居于全國前列,智慧出行體系初步建立,實現服務人群美好出行,促進區域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智慧城市發展愿景。
雙智城市建設相關試點中,自動駕駛示范區建設呈現出各自不同的特色。“示范區建設是自動駕駛試點示范進入較為規范狀態的標志之一,北京和上海相對較為領先,廣州、深圳等試點城市的規劃也較為超前,這些努力都為雙智城市建設增添了動力。”華南理工智能感知與控制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睿林向《中國汽車報》記者談到。
企業創新
技術含金量高 廣州初創公司扎堆
在參與自動駕駛測試企業數量上,上海摘得桂冠。2021年,上海市累計向25家企業、295輛車頒發道路測試和示范應用資質,企業數量和牌照數量均位居全國首位。其中,臨港新片區兩港大道28.4公里快速路的開放,標志著上海準許自動駕駛汽車在城市快速路上開展測試活動。
參與企業對上海市的自動駕駛測試數據也作出了貢獻。2021年,測試企業上傳第三方機構數據平臺逾13.55億條數據,同比增長8倍;上傳有效數據量達4.66億條,同比增長11.7倍。智能網聯汽車開展有效道路測試里程243.3萬公里,同比增長6倍。自動駕駛模式測試里程165.4萬公里,同比增長6.1倍,自動駕駛模式測試里程占比68.0%。有效測試時長13.07萬小時,同比增長11.2倍;自動駕駛模式有效測試時長7.36萬小時,同比增長9.3倍,有效測試時長占比56.3%。
受此影響和拉動,全球前十大智能網聯車企及600余家國內外零部件企業在滬布局,特斯拉跑出上海速度,豐田、寶馬、福特、沃爾沃等跨國車企以及威馬、蔚來、集度、摩登、愛馳等造車新勢力均在上海設立亞太總部/總部或研發中心。
北京自動駕駛參與企業的數量表現也是不同凡響。截至2021年底,北京市共有16家測試主體企業的170輛車獲準參與自動駕駛車輛通用技術測試,代表企業之一的百度在首鋼園區內完成6.3萬公里無人化載人示范,載客數量達到1.7萬人次。出現在北京經開區的自動駕駛出租車商業化運營試點區的小馬智行,其自動駕駛車輛路測全球總里程已超過1000萬公里。此外,位于北京的企業中,還有專注于無人駕駛卡車業務的圖森未來、提供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的馭勢科技以及目前聚焦高速公路和代客泊車兩大應用場景的禾多科技等。其中,馭勢科技的無人配送車已經出現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保定、烏魯木齊等城市。
廣州市目前有百度、文遠知行、小馬智行、滴滴、AUTOX、廣汽等與自動駕駛業務相關企業。其中,文遠知行、小馬智行和廣汽的總部均設立在廣州;AUTOX雖然總部在廣東深圳,但距離廣州較近,有位置優勢。其中初創公司無論是參與道路測試,還是開展商業化落地推廣,都比整車企業更“激進”,這也幫助廣州成為全國最具活力的智能網聯汽車城市之一。此外,廣州市花都區政府分別與京東物流集團、白犀牛智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廣州普華靈動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等4家無人配送頭部企業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推動無人配送產業化落地。
今年2月17日,百度自動駕駛出租車正式落地深圳,面向市民提供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根據計劃,用戶均可通過APP叫車體驗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初期開設近50個站點,預計到2022年底,出行服務區域內站點規模達到300個以上,能更好地滿足當地居民公共交通接駁、假日商圈接送等日常出行需求。
至此,百度作為國內最早進入自動駕駛領域的企業之一,實現了對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服務全覆蓋。其自動駕駛出租車已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重慶、長沙、滄州7個城市開放載人測試運營服務。
雙智城市建設的逐步落地,自動駕駛企業是先行的主體之一。“自動駕駛相關企業不僅是路測的主體,也是智慧城市建設的主體,中國企業的自動駕駛技術正在進入行業領先隊列,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了基礎和抓手。”中南大學交通運輸研究中心研究員時蔚然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采訪時認為。
政策法規
北上廣積極“鋪路” 深圳還欠東風
早在2017年12月,北京市就出臺了《北京市關于加快推進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有關工作的指導意見(試行)》和《北京市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管理實施細則(試行)》,填補了當時國內自動駕駛道路測試法規的空白,使得北京在發展自動駕駛領域邁出了領先的一步。北京于2020年11月出臺實施細則4.0版本,允許企業開展“無人化”、特殊天氣等專項測試;2021年10月發布適用于政策先行區的無人化路測文件,開放無人化測試場景。
目前,在政策方面,北京市瞄準當前自動駕駛企業在創新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亟待解決的政策管理問題,以北京經開區全域為主體加上若干條高速公路區域,建設國內首個智能網聯汽車政策先行區。據悉,北京市已建立一整套涵蓋封閉試驗場地、仿真測試平臺、自動駕駛車輛技術評價、測試道路要求、數據采集要求等多個方面的較為完備的自動駕駛車輛技術測試評價標準體系,同時將繼續推動現有成熟的測試標準向產品級標準轉化,為智能網聯及自動駕駛汽車的產品化和規模化示范運營夯實基礎。
上海是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先鋒城市之一,2018年,上海發布了《上海市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管理辦法(試行)》,是全國第二個發布地方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的城市,近日發布的《上海市智能網聯汽車測試與示范實施辦法(征求意見稿)》也同樣新增了智能網聯汽車高速及快速路測試、準商業化示范運營、無人測試和示范、網絡及數據安全、交通事故處理等多項相關內容,并特意將“無人測試和示范”單列一節,開放程度絲毫不遜于北京。在自動駕駛汽車無人化探索方面,上海市在2021年10月發布《上海市智能網聯汽車測試與示范實施辦法》,增加了“完全自動駕駛測試和示范”章節,堅持“分步分階段實施”路徑。
廣州是自動駕駛產業創新發展的高地,2018年12月,廣州印發《關于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有關工作的指導意見》,允許測試主體申請遠程測試。廣州還出臺了《關于逐步分區域先行先試不同混行環境下智能網聯汽車(自動駕駛)應用示范運營政策的意見》,并發布了《在不同混行環境下開展智能網聯汽車(自動駕駛)應用示范運營的工作方案》的通知,細化了事故和違法處理要求、退出機制和職責分工等。
目前,《深圳經濟特區智能網聯汽車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仍處于修改完善和立法審議階段,正式稿有待出臺。深圳作為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的領先城市之一,高度重視自動駕駛汽車發展。在自動駕駛汽車無人化方面,深圳市擬運用特區立法權通過立法破除法律障礙,允許L3級及以上自動駕駛汽車銷售、上路,并允許在一定條件下不配備安全員,在深圳,南山區積極推動自動駕駛道路測試全域開放,加快城市主干道、高速公路、港口碼頭、區域配送、鐵路物流基地等有序納入測試開放目錄。不過,在深圳從事智能駕駛研究的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新唐信通首席科學家李靜林指出:“北上廣等地等地都在積極開展基于新交通模式的先行示范驗證,并大力進行政策的調整和改變,為產業發展鋪路。相較之下,在政策和法律方面擁有更多自由度的深圳,卻走在了它們后面。尤其對于深圳來說,這個在大灣區擁有超長、超全智能網聯產業鏈的城市,只要給予相關產業鏈發展更多的政策支持,就極有希望能夠后來居上,在智慧交通第一城的爭奪戰中脫穎而出。”
智能網聯汽車、智慧城市建設正在加速前行之中。“雙智城市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是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強大支撐。”俞榮錦表示,有了政策引導,企業參與、示范區建設,就能推動雙智城市建設更好、更快地落實藍圖,取得成績,凸顯作用,惠及大眾。(記者:趙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