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牛去虎來,萬物迎春。正值中國農歷虎年新春之際,雖然全球汽車市場仍然受到芯片短缺的影響,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也在持續,但面對新的一年,各大跨國車企依然躊躇滿志,活力滿滿地設定了新的發展目標和規劃。例如,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不久前聲稱,公司要在2022年實現全自動駕駛;雷諾-日產-三菱聯盟則發布了“2030戰略”,將全面推進電動化、智能化轉型……同時,各大跨國車企對中國市場依然是信心十足,充滿了期待,它們在中國市場又會有什么大動作呢?
特斯拉:實現完全自動駕駛
作為全球市值最高的車企,特斯拉一直備受外界關注。1月27日,特斯拉發布了2021年全年財報,其營收、凈利潤、新車交付量均創新高。其中,凈利潤從2020年的7.2億美元猛增至55億美元,這令特斯拉一下子邁入了全球最賺錢的車企行列。2021年,特斯拉共交付93.6萬輛新車,同比增長87%,衛冕全球電動汽車銷量冠軍,其中大約一半由中國上海工廠生產。這也是特斯拉有史以來最漂亮的財報,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自己也表示2021年是“突破性的一年”。
在財報會議上,意氣風發的馬斯克透露了新一年的計劃,并放出了猛料。馬斯克表示,預計特斯拉汽車今年將實現完全自動駕駛功能。
實際上,在馬斯克的帶領下,特斯拉近年來在自動駕駛領域的發展一直比較激進,且不止一次出現嚴重自動駕駛事故。頗為諷刺的是,就在馬斯克放話后不久,特斯拉應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要求,宣布將在美國召回53822輛汽車,原因是其部分自動駕駛功能或導致車輛碰撞風險增加。再加上法規層面的問題,馬斯克聲稱2022年要實現完全自動駕駛,似乎只是畫大餅而已。
盡管自動駕駛事故帶來的爭議未平,但特斯拉的產銷量在快速爬坡,除了美國加州工廠和中國上海工廠外,德國柏林工廠和美國得州工廠預計今年也將投產。馬斯克預計,2022年特斯拉新車交付量增長超過50%不是問題。
中國市場依然是特斯拉的重中之重。據外媒日前報道,特斯拉中國設計中心將落戶北京。近日,馬斯克在社交媒介上更新了一條推文:背景是一只大老虎,一手在前方比劃出“OK”的手勢,下方一排文字標注著:“2022,here wego…(2022,虎力全開)”
豐田集團:堅守“千萬輛俱樂部”
近日,豐田汽車集團官方宣布,包括子公司日野和大發在內,集團2021年全球銷量同比增長10%,達到1050萬輛,繼續蟬聯全球銷量第一,領先最大的競爭對手——大眾集團。相比之下,大眾集團同期的銷量為890萬輛,同比下滑5%,為10年來最低銷量。如此看來,“千萬輛俱樂部”僅剩豐田“一根獨苗”了。
如果不算日野和大發,2021年豐田(含豐田、雷克薩斯品牌)的銷量為962萬輛。2月9日,豐田公布了上一季度財報,并將2021財年(2021年4月~2022年3月)的產量預期由900萬輛下調至850萬輛,銷量預期由此前的855萬輛下調至825萬輛。對此,豐田表示,這主要是由于缺芯和供應鏈問題導致。由于疫情造成零部件供應不足,今年1月,豐田多家日本本土工廠的部分生產線一度暫停生產,2月也有停產計劃。可見,對于豐田來說,2022年最大的挑戰依然是應對芯片短缺危機。盡管如此,加上日野和大發的銷量,豐田仍是2022年最有希望躋身“千萬輛俱樂部”的種子選手。
值得一提的是,豐田在中國市場依然保持著較高的增速。2021年,豐田在華銷量達到194.4萬輛,同比增長8.2%,連續9年創新高。其中,兩家合資公司——廣汽豐田和一汽豐田分別貢獻了84萬輛和86萬輛銷量。
新的一年,廣汽豐田和一汽豐田都計劃加速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布局,且都設定了100萬輛的銷量目標。產能方面,廣汽豐田在廣州南沙擴建的全新工廠于2021年年中投產,將有力支撐其百萬輛目標。產品方面,豐田e-TNGA架構首款在華投產的純電車型——bZ4X將于年內上市,并分別由一汽豐田和廣汽豐田進行本土化生產。
大眾集團:在華一半新車將是純電動
盡管需求旺盛,但由于芯片短缺和供應鏈不穩定,2021年大眾集團全球銷量同比下滑4.5%,至888萬輛,創下10年來新低。其中,大眾集團在中國市場的降幅尤為明顯,同比下降14%,至330萬輛。
面對新的一年,大眾集團已經在管理層和業務方面做出調整。按計劃,從今年1月1日起,大眾集團首席執行官迪斯開始負責集團軟件部門CARIAD業務。迪斯目前親掌的中國區業務也將于今年8月1日交到大眾品牌首席執行官拉爾夫·布蘭德斯泰特手中。
另外,根據大眾集團不久前發布的5年投資計劃,2022~2026年,大眾集團的總投資額將達到1590億歐元。其中,電動汽車及數字化領域將投入890億歐元,占到總投資的一半以上,尤其是電動汽車領域的支出將增加約50%,至520億歐元,包括對全球更多工廠進行升級改造,以投產電動車型。大眾集團預計,到2026年,其全球1/4的銷量將來自純電動汽車。智能化方面,根據“2030戰略”,迪斯負責的CARIAD部門將為集團旗下乘用車型開發L4級自動駕駛技術。
作為大眾集團全球最大單一市場,中國是集團推進電動化轉型的前沿陣地。繼安亭工廠和佛山工廠后,大眾集團在華第三家純電動汽車工廠于去年4月在合肥破土動工,預計今年年中竣工,2023年投產。布蘭德斯泰特對此表示:“得益于新建的合肥工廠,大眾汽車在2023年將能夠在中國生產100萬輛電動汽車。”
按規劃,到2025年,大眾集團將在華推出30款新能源車型,新能源汽車年銷量達到150萬輛。另外,在年初的媒體溝通會上,大眾汽車集團(中國)首席執行官馮思翰表示:“銷量的增長基于更多車型的推出和供應難題的解決。今年我們將推出約12款新車,其中一半是純電動車型。”
通用汽車:電動化、智能化兩手抓
在電動化、軟件領域的發展方面,通用汽車正按下加速鍵,新年伊始就宣布了兩大重磅消息:首先是加碼電動化投資。1月25日,通用汽車宣布,將在美國密歇根州投資70億美元,用于改造工廠以大幅提高全尺寸電動皮卡的產量,以及與LG新能源合作新建電池廠等。其中,40億美元用于改造美國奧里昂組裝廠,該工廠將從2024年開始生產不同型號的新款雪佛蘭Silverado電動皮卡和GMC Sierra電動皮卡。再加上其他工廠的改造及升級,到2025年,通用在北美地區的電動汽車總產能將超過100萬輛。至于今年,通用汽車計劃將旗下電動皮卡及SUV的產量提高超過6倍。
其次是加大“招兵買馬”的力度。通用汽車正在擴大汽車電動化、軟件和自動駕駛技術,以及燃料電池工程團隊。上述投資計劃發布次日,即1月26日,通用汽車表示,隨著該公司加快發展電動汽車和軟件驅動服務,今年將招聘8000多名新技術人員。通用去年雇用了大約3000名技術人員。
就在今年1月初舉行的2022國際消費電子展(CES)上,通用汽車展示了其最新成果,包括基于奧特能(Ultium)電動車專屬平臺打造的雪佛蘭Silverado EV電動皮卡、凱迪拉克Halo概念系列新成員Inner-Space自動駕駛概念車、可實現點到點放手駕駛的Ultra Cruise高級輔助駕駛系統,以及通用汽車全新軟件平臺U.jpgi。資金方面,通用已經將2020年~2025年在電動汽車及自動駕駛領域的投資額從270億美元增至350億美元。
“通用汽車2025年前將在全球推出超過30款電動車型,其中超過2/3將引入中國市場。”通用汽車中國公司總裁柏歷不久前透露。據了解,面向中國市場的首款奧特能車型——凱迪拉克LYRIQ智能純電豪華SUV已經開啟預售,計劃今年年中交付。為配合產品的快速上市,中國首家奧特能超級工廠已于去年10月在上海金橋投產,通用還計劃在華改造生產線,半數以上產能到2030年將用于生產電動車型。
雷諾-日產-三菱:加速電動化轉型
1月27日,雷諾-日產-三菱聯盟發布了針對純電動車型和智能互聯移動出行業務的2030年共同發展路線圖。聯盟計劃,未來5年在電動化領域投資230億歐元,同時到2030年推出35款全新純電動車型。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雷諾-日產-三菱聯盟“2030戰略”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共同”,也就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推進轉型。這也標志著自“戈恩事件”以來,3家車企的關系迎來修復,聯盟再次作為一個整體出發。“3家公司制定了面向2030年的路線圖,針對電動化和互聯項目進行共同投資。巨大的投資是任何一家都無法單獨完成的。聯盟成員將一起為新的全球可持續發展做出改變,從而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聯盟董事長盛納德表示。
為此,聯盟計劃推出5個跨品牌共享的純電動汽車平臺,并采取聯合采購的方式,在核心市場上為雷諾和日產選擇共同的電池供應商。智能化方面,預計到2026年,聯盟旗下將有45款、超過1000萬輛車搭載自動駕駛輔助系統。截至目前,已有300萬輛車通過數據交互接入聯盟云端,而到2026年,這一數字將達到2500萬輛。
原本在純電動汽車領域起步較早的日產,多年來卻一直在吃聆風的老本兒,而今受競爭對手的影響也在加快轉型步伐。中國將是日產及雷諾推進電動化的重要戰場。其中,按照日產的計劃,包括純電動及搭載日產e-POWER智充電動技術的車型在內,到2025年日產將在中國投放9款電動化車型。例如,日產計劃今年下半年將Ariya純電動車型引入中國市場。至于雷諾,近兩年不斷調整在華戰略,隨著東風雷諾解散及華晨雷諾金杯申請破產重整,雷諾在華退出傳統乘用車領域,商用車業務也受到重創,業務進一步向新能源汽車領域聚焦。
福特:利潤率提升至8%
從利潤暴跌直至虧損、接連兩位掌門人提前下臺,到扭虧為盈、一躍成為2021年全球市值漲幅最高的汽車企業,福特終于揚眉吐氣了。數據顯示,2021年福特的營業收入達到1363.41億美元,同比增長7%;凈利潤則為179.37億美元,而2020年凈虧損12.8億美元。
與競爭對手通用汽車一樣,福特去年開始全面吹響轉型號角,這也是其被華爾街看好的重要原因。2021年2月,福特宣布,到2025年,將在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領域投資290億美元,其中70億美元將用于自動駕駛,220億美元用于電動汽車。不到3個月,福特就宣布將電動化領域的投資追加至逾300億美元。隨著福特野馬Mach-E、F-150閃電等全新電動車型引爆市場,福特在2021年成為僅次于特斯拉的美國第二大電動汽車廠商。過去一年,福特股價飆升了近140%,成為2021年最牛汽車股。
“我們的3款標志性電動汽車——野馬Mach-E、F-150閃電和E-Transit,累計訂單和預訂已超過27.5萬輛。我們正在突破限制,盡一切可能以最快的速度將這些車交付給每一位客戶。”福特首席執行官吉姆·法利日前表示。
對于2022年,福特首席財務官羅禮祥表示:“預計企業2022年調整后息稅前利潤將在115億~125億美元之間,同比增長15%~25%,調整后息稅前利潤率最高將達到8%。”
福特在中國的電動化和本土化也進入新階段。去年12月底,福特開始向中國客戶交付首批本土制造的野馬Mach-E。今年1月中旬,新一代福特蒙迪歐亮相,與此同時,“福特中國2.0”藍圖中的最新里程碑——全新福特中國設計中心在上海正式宣布啟用,它將與福特中國產品中心、福特中國新能源中心、福特中國創新中心一起,為福特在華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梅賽德斯-奔馳:集團更名全面電動
近日,戴姆勒股份公司正式更名為“梅賽德斯-奔馳集團股份公司”,其在華全資子公司戴姆勒大中華區投資有限公司也將同步更名,預計將會在下半年完成。據了解,這是戴姆勒公司歷史上的第三次更名,而集團旗下的卡客車業務已經剝離出去,去年12月作為一家獨立公司在德國法蘭克福上市。至于集團下屬的金融服務板塊,此前已經更名為“戴姆勒移動出行公司”,而今也將隨著集團更名,成為“梅賽德斯-奔馳移動出行公司”,為乘用車及貨車提供購車融資、租賃及保險等方面的服務。
此次更名代表著集團將聚焦于乘用車業務,目光鎖定在梅賽德斯-奔馳、梅賽德斯-AMG、梅賽德斯-邁巴赫、梅賽德斯-EQ等品牌的業務。事實上,在中國,“奔馳”這個名字的知名度要遠遠高于“戴姆勒”,通過更名,可以進一步強化奔馳這一商標概念,提升消費者對于企業的認知度。而這,也有助于企業在新能源汽車和軟件業務領域的快速發展,以應對汽車行業的電動化轉型。
事實上,梅賽德斯-奔馳去年已經宣布將從“電動為先”轉向“全面電動”,2022年至2030年,純電動汽車方面的投資將超過400億歐元,并將在條件允許的市場,為2030年前實現全面純電動做好充分準備。
在中國,梅賽德斯-奔馳將繼續推進電動化轉型。新的一年,梅賽德斯-奔馳將立足中國市場推出21款新車,其中包括8款純電及插混車型。例如,梅賽德斯-EQ首款基于EVA平臺在華生產的純電轎車全新EQE即將上市,另有來自C級車、S級車等車型的插混產品也將上市。此外,首款梅賽德斯-AMG電動車型——梅賽德斯-AMG EQS53 4MATIC+的到來也將加速品牌電動化的步伐。
現代汽車集團:在華組建新合資公司
新年伊始,現代汽車集團會長鄭義宣在年會上表示,2022年將是讓“顧客的日常生活充滿無限可能性”的一年。為實現這一目標,包括現代、起亞、捷恩斯三大品牌在內,現代汽車集團將繼續推進電動化轉型,并在自動駕駛、機器人、城市空中出行等未來領域提出切實可行的智能解決方案。
面向碳中和目標,現代汽車集團去年推出了基于E-GMP電動汽車專屬平臺打造的3款車型——現代艾尼氪5、起亞EV6、捷尼賽思GV60。今年還計劃陸續推出現代艾尼氪6、捷尼賽思GV70,以及起亞Niro EV和起亞EV6 GT高性能車等。
另外,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軟件核心技術是確保未來高端產品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為此,現代汽車集團計劃設立AI研究所,挖掘培育人才,并進一步開展軟件編程大賽、開發者峰會等激發研發人員創意的活動項目。
在自動駕駛領域,現代汽車集團計劃在今年上半年試運行“RoboRide”L4級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還計劃2023年量產搭載L4級自動駕駛系統的艾尼氪5,并進行試運行。在機器人領域,現代汽車集團去年收購了美國波士頓動力公司,推動服務型機器人Spot實現商用化,并推出了物流機器人Stretch。現代汽車集團還布局空中出行,去年11月宣布成立飛行汽車研發子公司,希望2028年實現商用。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中韓建交30周年,也是北京現代創立20周年,同時也將是起亞在華成立新合資公司的一年。隨著東風退出,東風悅達起亞已經成為過去,起亞在中國市場的發展也揭開新的大幕。2月7日,起亞與鹽城市人民政府、江蘇悅達集團簽署擴大投資協議。起亞與悅達擬在鹽城組建新合資公司,計劃增資9億美元,通過擴大投資、導入新車型、發展新能源汽車、設立出口基地等方式,迅速提升整車銷量及產能利用率。新公司的名稱將于4月公布。(記者:張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