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激光雷達企業探維科技與自動駕駛卡車公司主線科技達成戰略合作。未來,雙方將共同研發打造基于ALS技術平臺和硬件級圖像前融合的車規級混合固態激光雷達傳感解決方案,助力自動駕駛卡車量產進程與智能物流業務規模化落地。
事實上,從2007年DARPA無人車挑戰賽至今,激光雷達作為核心傳感器,已與自動駕駛彼此相伴走過15個春秋。15年來,中國在自動駕駛與激光雷達領域,從追隨者變為開拓者,站在了全球汽車技術發展的最前沿,并在國家智慧交通與智慧物流的戰略指引下,率先邁上產品量產與大規模商業化應用的征程。
主線科技紓困物流業 率先落地卡車自動駕駛
主線科技首席執行官張天雷在前述戰略合作簽約儀式上表示,過去五年來,為了讓自動駕駛、人工智能在真實的應用場景中產生經濟和社會價值,他們做了大量嘗試和探索,最終鎖定卡車這個載體,立志要建設全國范圍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物流網絡,用自動駕駛技術幫助客戶降本增效。
張天雷分析道,國內消費者已習慣在“雙11”、“618”這樣的促銷季“剁手”,而門到門的快遞背后,是中國物流人的疲于奔命。快遞爆倉的核心,就是運力不足。時至今日,由于電商和新經濟呈現指數級增長,物流業已無法再用原始的堆人、堆車方式解決問題,整個物流網絡亟待升級。
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貨運總值約300萬億元,其中超過10萬億元是物流運費,里面大約7萬億元是由卡車運輸“貢獻”。然而,如此巨大的市場,毛利率只有3%左右。“汗水”物流的發展遇到了瓶頸,5年前的統計顯示,我國貨車司機人數有3000萬,而現在只剩下不到2000萬,且每年還在快速流失。由于工作量增加導致疲勞駕駛,交通事故頻發,中國貨車保險賠付率也居高不下。
解決上述痛點,既需要智慧的車,也離不開數字化的管理方案。據悉,主線科技利用戰略資源及對產品的清晰定位,尋找到了理想的技術落地場景,成為國內最早與物流公司合資成立物流平臺的自動駕駛企業。目前,該平臺累計吸引了近100萬卡車司機,2000家卡車車隊。
另據介紹,主線科技是迄今為止全球最大規模的無人駕駛卡車集群擁有者,擁有將近200輛卡車在全國多個物流場站全天候運行;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港口無人駕駛車隊,世界排行前10的港口,主線科技已與其中5個達成合作,車輛運行超過200萬公里、運送了近百萬個集裝箱。
值得一提到是,主線科技的投資群體特點鮮明,幾乎沒有財務投資人,而是集合了國內主流的汽車、人工智能和物流產業投資者,包括人工智能企業科大訊飛、中國最大的物流倉儲運營商普洛斯,還有來自汽車領域的蔚來資本、博世創投,以及鐘鼎資本、中銀國際、眾為、越秀等產業資本,共同打造自動駕駛物流生態圈。
探維科技另辟蹊徑 圖像前融合助力“看”得更清
自動駕駛卡車的價值已比較明確,在所有自動駕駛場景中可能最先落地。加速量產化工作,部署更多車輛實現新一代人工智能物流網絡全國組網,已成為主線科技的核心發展目標。為此,該公司積極布局產業生態,攜手合作伙伴破解自動駕駛卡車車規級量產的“卡點”。
張天雷表示,探維科技在激光雷達領域獨樹一幟,尤其是產品性能及車規級量產能力方面具有優勢,將成為自動駕駛卡車規模化量產和實現完全無人駕駛技術的“神助攻”。“主線科技與探維科技有著一致的合作理念與愿望,希望雙方共同奔赴自動駕駛卡車的黃金賽道,早日抵達智能物流網絡的‘新大陸’。”他說。
據了解,在港口與干線物流領域,主線科技將優先采用探維科技96線到192線的激光雷達產品,用于量產自動駕駛重卡的精準探測與感知。而與國外機械式激光雷達和部分創業公司的路線不同,探維科技的圖像前融合技術另辟蹊徑。
自動駕駛的傳感器包括攝像頭、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等。如何把視頻圖像與激光雷達點云融合,為系統提供安全穩定的支持將成為未來實現自動駕駛的關鍵技術之一。傳統的解決方案是對不同的傳感器單獨提出要求,在獲取目標信息后實現融合,但其對融合算法和時間同步都有極高的要求。
據介紹,探維科技團隊憑借10多年前在清華大學承擔星載雷達項目積累的圖像融合經驗,從傳感器最底層的硬件切入,開發出硬件級光學前融合Fusion產品。Fusion圖像融合技術將視覺攝像頭與激光雷達做到了一個傳感器中,幾乎不增加額外的硬件成本,也不需要復雜的標定流程,不占用任何算力資源,就能給用戶提供一套高精度空間對準和時間同步,點點對應的激光點云和視頻圖像數據。
張天雷形象地舉例說,圖像后融合就相當于近視眼人群戴著眼鏡看世界,呈現出來的效果是眼睛和眼鏡分別處理后疊加的效果,好處在于是拆分獨立耦合的系統,但問題在于要處理大量的傳感器噪聲和數據污染問題。自動駕駛的實現迫切需要對“眼睛做個手術”,而不是只戴一副眼鏡。
圖像前融合則相當于給眼睛做了一次激光手術,在本質上改變了身體器官,能使自動駕駛獲得更多維度的數據,看得更清楚。“我們與探維科技的技術思路一致,他們正是自動駕駛卡車量產所需要尋找的合作伙伴。”張天雷說。
提升性價比與量產能力 交付價有望降至200美元
提到自動駕駛卡車量產,人們最關心的無疑是成本問題。目前,單車造價過高,導致自動駕駛汽車無法大規模量產。究其原因,則是配套零部件的成本居高不下,尤其是激光雷達。
探維科技首席執行官王世瑋在發言中強調,他們一直在尋找激光雷達在智能車載端的終極答案,激光雷達從機械式發展到混合固態,解決的只是產品的穩定性問題。但在自動駕駛場景中,只有穩定性遠遠不夠,性能和成本同樣是決定落地可能性與規模量產的關鍵。尤其是在產品量產的關鍵節點上,需要一套兼顧穩定性、性能和成本的感知方案。
據悉,探維科技將提供基于ALS平臺和硬件級圖像前融合技術的全套激光雷達解決方案,覆蓋從96線到192線的全系列產品,滿足從港口到干線物流所有自動駕駛場景的感知需求。
與主線科技的合作,使得探維科技的激光雷達能夠在豐富的落地場景中得以打磨。以往很多時候,車企定義激光雷達的參數要求來自于對同業的參考、對比,并不是來自于對需求本身的探索和論證。而從主線科技的實際應用中得到充分反饋,站在用戶視角,雙方一起在實踐中不斷優化整個系統方案,從硬件、軟件層面同時做到成本更低、性價比更好,無疑對未來的產品發展助益頗多。
在形成技術“護城河”后,探維科技將重點提高性價比與量產能力。探維科技目前在北京有一條5000臺年產能的工業級組裝線。為提高量產能力,其還在蘇州落地了一條車規級產品線,產能設計是每年20萬臺,預計今年晚些時候正式投入量產。
而在成本方面,探維科技依然保持高性價比的策略。王世瑋分析道,從結構件、光學件、芯片、生產成本和生產工藝帶來的人工成本、設備成本、加工制造成本綜合評估結果來看,探維科技處于優勢地位。2019年,探維科技在行業內率先實現了1000美元的交付價格。隨著未來市場規模進一步增大,普及率提升,預計到交付量10萬臺左右時可實現200美元的交付價格,當然這還需要全產業鏈的共同努力。(記者:郝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