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家住威海市環翠區溫泉鎮億和社區的姜潔一大早就聽到了一陣敲門聲。打開門一看,是鎮上的工作人員為她送來了三大箱紙尿褲。
“紙尿褲對我們家來說太有用了。”姜潔家是低保家庭,因為孩子患有先天疾病需要長期臥床,每天都要多次更換尿布。現在天氣越來越冷,使用尿布愈發不便。“這次的救助物資,真是送到了我的心坎上。”姜潔說。
對困難群眾進行幫扶救助,既要到位,也要對癥。“為滿足遇困群眾多樣化的需求,威海市創新開展服務類社會救助工作,在72個鎮街建立了社會救助服務轉介驛站。”威海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于軍說,工作人員在受理遇困群眾常規的救助申請時,會同步摸排其個性化幫扶需求,并反饋至有相關幫扶能力的社會組織或志愿服務團隊。
2020年底,山東省86.1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通過納入兜底保障實現脫貧,約占全部脫貧人口的45.3%;2020年—2022年連續3年大幅提高9類困難群眾救助保障標準,并在全國率先建立了覆蓋九類困難群眾的保障標準動態調整機制;目前,城鄉特困人員基本生活平均標準分別達到每人每月1353元和1126元,較2020年分別增長34.1%、44.9%……一個個亮眼的數據,編織出越來越緊密、越來越完備的民生兜底保障網。過去5年來,山東省民政事業著力提升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事務、社會治理工作水平,著力推進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探索出一系列創新舉措,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民政為民”答卷。
最近,為了讓群眾在樓道里能有個坐著歇歇腳的地方,東營市勝利街道策劃實施“轉角遇到愛心椅”社區慈善基金項目,邀請物業代表、樓道長、居民代表和小區志愿者等群策群議,設立330把愛心座椅,讓19個社區近4000名老人受益。截至目前,勝利街道設立的全省首只社區慈善信托,已累計吸納社會慈善資源180余萬元,策劃實施了28個社區慈善基金項目。
為妥善解決群眾身邊“小急難”問題,近年來,山東省積極推廣社區慈善基金,在全國率先印發《社區慈善基金設立運行指引(試行)》,并創新開展“金種子”社區慈善基金遴選活動,對遴選出的100只左右優秀社區慈善基金,每只給予3萬元金額資助,切實發揮了典型示范作用。
“目前,山東省已初步形成‘以慈善組織為依托、鄉鎮(街道)或村(社區)發起、多元主體參與’的社區慈善基金發展模式。”省民政廳慈善事業促進處處長任姍姍介紹,如今,全省設立社區慈善基金4603只,基金總額1.89億元,累計開展社區慈善項目3248個,受益群眾達1625萬余人次。
“我有點難受,你快過來吧……”上個月,家住濟南市歷下區甸柳新村街道甸柳社區的陳利老人突感身體不適,馬上拿起手機下單了一份“養老外賣”。不一會兒,社區的康復人員就來到了老人家里,提供上門康復服務。
“養老外賣”模式是甸柳街道探索養老服務供需精準對接的一大創新。聚焦轄區內70歲以上失能、半失能、孤寡、獨居老人,摸排養老需求并建立需求臺賬,通過信息系統整合轄區內的養老機構、社區食堂、老年大學、心理咨詢機構等,建立街道“養老資源庫”。老人們可以通過電話或者網上一鍵下單,像點外賣一樣選擇養老服務。“我們有專業的居家醫養服務團隊,將醫療、護理等生活照護類服務,打包配送到老人家里。”山東康橋養老服務有限公司社區運營部部長黨曉介紹。
山東是老年人口大省,截至2023年底,山東省60歲及以上人口2391萬人、占比23.62%。2021年以來,山東連續4年將19項養老工作列入省委常委會工作要點、省政府工作報告,并在全國率先頒布實施《山東省養老服務條例》。以機構改革為契機,山東省還在養老服務處基礎上,新成立老齡工作促進處、老齡權益保障處。
截至目前,山東省已累計安排省級養老服務專項資金57.4億元,推廣無抵押“養老保障貸”,累計授信4.4億元;設立養老專業的院校275所、在校生23.7萬人,數量均居全國首位;發展具備日間照料、長期托養、居家照護、輻射指導功能的鎮街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實現鎮街全覆蓋;因地制宜發展社區養老服務設施2.4萬處,建設老年食堂1.2萬處、家庭養老床位7.9萬張,實施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14.2萬戶,老年人安全感、幸福感日益增強。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全省民政系統將深入實施山東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1261’行動計劃,穩扎穩打、踏踏實實推進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在中國式現代化山東實踐中奮力譜寫山東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省民政廳黨組成員、副廳長于建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