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狗食日的成因是什么?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日食是自然界的一種現象,當太陽、地球、月球三者恰好或幾乎在同一條直上(月球在太陽和地球之間),太陽到地球的光線便會部分或完全地被月球遮擋住,從而產生日食現象。日食的時候,對地球來說,太陽和月球在同一條射線上,所以日食必定發生在“朔”。要注意的是,由于太陽和月球在天空的軌道(分別稱為黃道和白道)并不在同一個平面上,而是約有5度的交角,因此只有太陽和月球分別位于黃道和白道的兩個交點附近,才有機會連成一條直線,產生日食。
天狗食日是古人對日食現象的一種叫法。據不完全統計,從春秋時期到清代,我國日食觀測記錄達1000多次。但由于古時科學水平的局限,日食這種異象常被誤認為是不祥之兆。
在中國古代,人們認為日食是天狗在吃太陽。他們不能清楚地解釋這種現象,便認為這是非常不祥的。所以需要敲鼓以驅趕它,防止太陽被吃掉。但在現代社會中,日食只是一種天文現象。
無論是日偏食、日全食或日環食,時間都是很短的。在地球上能夠看到日食的地區也很有限,這是因為月球比較小,它的本影也比較小而短,因而本影在地球上掃過的范圍不廣,時間不長,由于月球本影的平均長度(373293公里)小于月球與地球之間的平均距離(384400公里),就整個地球而言,日環食發生的次數多于日全食。
日全食之所以受重視,更主要的原因是它的天文觀測價值巨大,因為月球會讓原本刺眼的太陽暗下來,讓原本不易觀察的日冕層顯露出來。科學史上有許多重大的天文學和物理學發現是利用日全食的機會做出的,而且只有通過這種機會才行。最著名的例子是1919年的一次日全食,證實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
日食會在什么時候出現?
日食一般發生在朔日(農歷初一),即月球與太陽呈現合的狀態時發生。但也不是所有朔日必定發生日食,因為月球運行的軌道和太陽運行的軌道并不在一個平面上,白道平面和黃道平面有5°9′的夾角。如果在朔日,太陽和月球都移到白道和黃道的交點附近,太陽離交點處有一定的角度,就能發生日食。
日食,又叫做日蝕,是月球運動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如果三者正好處在一條直線時,月球就會擋住太陽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這時發生日食現象。
在民間傳說中,稱此現象為天狗食日。日食只在朔,即月球與太陽呈現合的狀態時發生。日食分為日偏食、日全食、日環食、全環食。觀測日食時不能直視太陽,否則會造成短暫性失明,嚴重時甚至會造成永久性失明。2020年,全球范圍內可以觀測到的日食有兩次,分別是6月21日的日環食和12月15日凌晨的日全食。
中國史書上稱“日有食之,不盡如勾”,造成日偏食的原因是因為觀測者落在月球的半影區中,觀測者會看見一部分的太陽被月球的陰影遮蓋,但另一部分仍繼續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