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馬躍華
(資料圖)
不久前,福建廈門翔安區新圩鎮馬塘村26歲的村民陳國鍇籌辦婚禮時,作了一個決定:摒棄繁雜的儀式,從簡辦婚宴。
陳國鍇原本想按傳統習俗請客六七十桌,邀請六七百人,宴席上還打算邀請當地的演藝人員“熱鬧”一下。前些日子,他向村委會提出舉辦婚宴的申請后,村干部來到他家,建議他移風易俗、婚事儉辦、減少鋪張浪費。
“村干部們真是說到我們的心坎上。雖然沒有奢華的酒席,但減少了我們的經濟負擔與人情‘債’。我們可以用省下來的錢發展事業,好好經營自己的小家。”說起婚禮,陳國鍇夫婦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近年來,翔安區大力宣傳婚事新辦、喪事儉辦新習俗,積極倡導各村組建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賭禁毒會“四會”隊伍,嚴格執行婚喪嫁娶等事宜審批、申報制度,廢除了不少不良風俗。
為充分調動村民參與移風易俗的積極性,內厝鎮設立了積分超市,加分項目涵蓋移風易俗、公益美德等,村民只要積累足夠積分,便可到積分超市兌換領取相應物品。
“有了積分制后,大家積極性變高了。”黃厝村村民黃志賢說,積分制實行以來,越來越多的村民主動參與村里組織的各項活動,自覺遵守村規民約,破除陳規陋習。
早上5:30,家住翔安澳頭社區的陳花蓮將家里的生活垃圾封口系上。5:40,陳花蓮推開門,負責上門收集生活垃圾的張大媽已準點在門口等候。
澳頭社區采用“無桶化”生活垃圾上門收集方式,平均每名作業人員收集85戶,并將上門收集時間調整為5:30至8:00、17:30至20:00,在其他時間段,澳頭社區還增加巡回保潔頻次。垃圾不落地,讓村民們的房前屋后都亮堂堂的。
近年來,在翔安區環境衛生中心指導下,翔安區多個街道、社區以澳頭社區為樣板,大力推行“無桶化”垃圾分類工作。
除深入開展垃圾分類工作外,翔安區還全面推進污水治理、農房整治、基礎設施添置等村容村貌提升工程。目前,大宅、澳頭、大帽山等村居不僅早已“蝶變”成干凈、整潔的現代化新農村,更成為廈門市鄉村旅游的“熱門打卡點”。
走進坐落于美麗香山西麓的大宅村,近處燕尾脊的小洋樓錯落有致,遠處的火龍果種植基地郁郁蔥蔥。閩C、閩E、贛B……村道旁鋪設植草磚的停車場停著不少外來車輛。
誰能想到,現在的“熱門打卡點”,以前竟然污水橫流、蚊蟲滿天。參與大宅村污水治理工程的翔安市政集團綠化公司職工孫金源介紹,完成大宅生活污水治理后,我們就立馬對這個環境整治項目進行了改造,重點開展了村居道路節點、街角綠地提升及黃土裸露整治等,優化了居民居住環境,提升了居民幸福感。
“去看演出咯!”近日,“幸福翔安·業翔民安”文化惠民活動在翔安區黃厝村舉行。
舞臺上,川劇表演者身著戲服,不時變換各種人物臉譜,讓現場觀眾大呼過癮。此外,非遺項目答嘴鼓《爭創典范城市人人斗陣參與》、女聲獨唱《感謝你的愛》……各種演出形式輪番登臺,現場爆發出陣陣掌聲。
近年來,翔安區堅持立足當地特色文化,組建民間藝術團體,以精彩的文藝匯演,豐富群眾精神生活,培育農村新風尚。
翔安區還積極探索基層文明實踐新模式,以鎮街為單位建立“翔來講”思政教師宣講團,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黨的二十大精神傳播到基層群眾的心田。
日前,“翔來講”思政教師宣講團成員呂軍芬走進新圩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新圩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宣講活動。宣講會上,她引用身邊人身邊事,用當地的“家常話”對黨的二十大精神進行宣講闡釋,贏得了在場群眾的喝彩。
“宣講很接地氣,我這個沒怎么上過學的老阿婆都聽得懂、記得牢。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我們的日子越過越幸福……”村民王秀花說。
今年以來,“翔來講”思政教師宣講團已走進60多個實踐所(站),陸續開講72場,宣講活動將持續貫穿全年。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05日04版)
關鍵詞: 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