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上午,由中國報業協會融合發展中心舉辦的“助力生態環境建設鎮村水環境治理模式媒體調研”活動啟動。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各級主流媒體,以及廣東各地城鄉環境、城建水利相關單位深入道滘,聚焦小河花園式污水處理站項目,并開展座談共話水環境污染治理破解難題。
上午9時,調研組一行來到位于小河村的東莞首座花園式污水處理站。在河邊,鮮花綠植簇擁著一棟美觀的小樓,與潺潺的河水一同組成了傍水花園。在這里,感受不到印象中污水處理廠常有的吵鬧與臭味。相反,這里的綠化美化設施和周邊的碧道環境融為一體,十分美觀。不少村民沿著碧道及水站地面景觀公園漫步。
中聯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俞義泉向調研組一行介紹小河花園式污水處理站項目的理念、模式情況。據了解,該處理站所在區域原是閑置用地,為有效解決小河村污水收集處理問題,道滘鎮委派中聯環股份有限公司建設東莞首座花園式污水處理站。該處理站采用“預處理+AAOA+GMBR+紫外消毒”技術,占地小,出水標準高,水質穩定,還有效解決了環保的鄰避效應。目前,該污水處理站每天可以處理小河村內工業生活污水達5000噸,達標處理后的出水可以進行生態補水,用于公園綠地噴灌、道路灑水等。“現在花園里的魚池水用的就是污水處理達標的出水。”俞義泉告訴記者。
調研組對小河花園式污水處理站評價頗高,認為該分布式處理站對污水就近截留再生處理后回用,有效解決了城鄉污水處理難題,值得推廣應用。
隨后,調研組一行來到道滘鎮人民政府開展座談。道滘鎮黨委書記曾平治對各級媒體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他表示,道滘因水而名、因水而興,保護好水資源、弘揚好水文化至關重要、影響深遠。近年來,道滘舉全鎮之力打好水環境治理攻堅戰,促使全鎮水環境質量持續好轉,重現了濟川“水清岸綠白鷺飛”的生態美景。道滘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主動對標對表,努力取長補短,以更高標準統籌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系統治理,以更大力度推動水文化、水經濟加快發展,努力為綠美廣東、綠美東莞建設貢獻道滘力量。
在座談環節,東莞市環保產業促進中心副主任管鑫對東莞市水環境治理創新模式作了詳細介紹;清華大學中國城市研究院研究員何偉嘉以“構建分布式再生水資源系統——建設城鄉高品質基礎設施的新路徑”為題,從問題與困境、趨勢與發展、脫困的思考、破局:一式、三化、六維、四則、推廣和應用等方面作主題匯報;道滘鎮副鎮長葉澤明則介紹了小河村花園式污水處理站案例以及經驗介紹。
經過實地調研和參與座談,東莞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總編輯張樹堅感受頗深。他認為,小河村花園式污水處理站規劃建設科學,污水處理模式先進,日常運營管理到位,還兼顧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媒體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要有使命、擔當和情懷,講好生態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的好故事,推廣好經驗好做法,助力生態文明建設。
【現場聲音】
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會長(人民日報社原副總編輯)張首映:
借鑒道滘精準治污模式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很驚訝,污水處理站堪比花園。”張首映實地參觀東莞道滘鎮小河花園式污水處理站后,贊不絕口。“這里綠樹掩映、鮮花繁盛,氣派小樓和籃球場,周圍環境開闊舒朗、整潔有序,像花園一樣。”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這不僅對我國過去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總結,也為未來持續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城鄉水環境治理系統復雜,鄉村污水處理設施閑置或建設太過超前、污水管網未有效入戶、雨污分流不到位、管網維護長效機制不健全等,導致農村污水收集率不高,污水處理不達標的現象卻時有發生,但生態環境治理刻不容緩且任務艱巨。
道滘鎮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探索出“因地制宜,精準治污”——以生態型分布式地埋污水處理為核心技術的水環境治理創新模式,已經成為化解城鄉建設、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修復、治理相矛盾的重要創新手段。這是全面推動“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實現農村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案例,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東莞實踐。
這也為全國各地規劃、住建、水務、環境、水利等政府部門提供成功的經典案例和示范項目經驗,將有助于解決水環境治理工作中存在的投資效率低、管網建設、水資源調配等痛點問題。由各地政府提供決策參考,有利于持續改善人居環境,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清華大學中國城市研究院研究員何偉嘉:
做好城鄉水環境污染治理,分布式污水治理是關鍵
做好城鄉水環境污染治理,是守護綠水青山的重要一環,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現實需要。然而,污水處理系統設施建設存在收集難、投資大、周期長、選址難等突出問題,困擾著不少城市生態文明工作的踐行,亟待找到破解方案。
東莞市道滘鎮小河花園式污水處理站真正實現了源頭截污、就地處理、搞活水體、生態修復。由于占地少、運行費用低、出水標準高,實現了污水治理模式從粗放、低效向精細、高效的轉變。
何偉嘉多年來一直關注分布式污水模式,“在過去,分布式的一個大問題是管理困難;但在互聯網體系下,集成化的管理已不是難點,人力成本和維修成本都能得到很好的節約。”
圍繞“目標、措施、條件、價值、可控、結果”等六個維度,何偉嘉認為,道滘這種分布式污水治理模式,能夠與環境相協調,與周圍社區相融合。在鄰避問題頻發的今天,這無疑成為模式選擇的一個重要因素。東莞道滘的實踐表明,構建分布式再生水資源系統是建設城鄉高品質基礎設施的新路徑。
中國報業協會主辦的媒體參觀座談會,為城鄉水環境治理搭建了學習交流平臺,也提供了鮮活的案例。何偉嘉認為,通過實地調查研究,觀察現象、收集資料、分析背景、探索邏輯、尋找規律、明確辦法、提煉示范和推廣經驗,可為當前城鄉水治理工作提供理念導向與案例借鑒。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與產業化發展中心評估推廣處處長梁洋:
提升水環境治理水平,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開展城鄉水環境治理是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的必由之路,治理好城鄉黑臭水體,是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具體體現。
我們欣喜地看到,東莞道滘在水環境治理方面取得的明顯成效,為城鄉污水資源化利用提供了一個樣板,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希望能夠全面總結經驗,提煉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為推動城鄉污水資源化利用提供支撐。
水環境治理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意義重大,任務艱巨。梁洋認為,水環境治理要堅持人民至上,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一體落實可感知、可量化、可評價的要求,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加強科技引領,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通過科技賦能提升水環境治理水平,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堅持實事求是,在推進水環境治水工程時,要尊重科學、尊重規律、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確保治理效果經得起歷史和人民的檢驗。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