羑里城遺址是怎樣的景點?
羑里城遺址,位于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文王路,在湯陰縣城北約4千米處的羑(yǒu)里城,羑里城又稱文王廟,是有史可據、有址可考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座監獄,也是周易文化發祥地。“劃地為牢”“文王拘而演周易”歷史典故均源自于此。
羑里城是一處蘊含豐富的龍山至商周時期的文化遺址,其處有7米厚的龍山文化和商周文化遺存,是3000年前殷紂王關押周文王姬昌7年之處,此處也是文王據伏羲八卦推演出64卦384爻,即“文王拘而演《周易》”之圣地。
羑里城遺址,位于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城北約4千米處,是中國遺存最早的國家監獄,也是周易文化發祥地。羑里城殘存城址南北長106米,東西寬103米,面積10918平方米,遺址高出地表5米,文化層厚約7米。現存的羑里城遺址,為一片高出地面約丈余的土臺。臺上有文王廟,建有演易坊、大殿、御碑亭、伏羲祠、老子祠等建筑和遺址區,還有碑刻十余通。
羑里城景區分前、后兩個部分。前景區有周文王演易處、大殿、洗心亭、玩占亭、御碑亭、易碑亭、演易臺等;后景區有伏羲祠、吐兒冢、太公祠、老子祠、孔子祠、十二生肖石雕及八卦陣等。
羑里城遺址現存建筑有演易坊、山門、周文王演易臺、古殿基址,還有《周文王羑里城》《禹碑》《文王易》等碑刻十余通,對于研究《周易》和歷史、書法,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羑里城遺址內有哪些景觀?
文王廟
文王廟建在羑里城遺址之上,座北朝南,現存建筑系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重建。在城臺的南下端,建有青石牌坊一座,上鐫楷書大字“演易坊”。山門前兩側,各有碑石一通。西側巨碑上刻“周文王羑里城”6個如斗大字。東側方碑,則是著名的“禹碑”(又作《岣嶁碑》),凡77字,其書法非符篆,又非繆篆,頗為奇特。拾級而上,山門屹立。古柏布滿了廟院。院內西側是演易臺,相傳這里是西伯姬昌被囚演易之所。上下兩層,均是3間,樓高13米,建在1米多高的磚石臺基上。門額上陽鐫“演易臺”三字。林立在廟院中的碑刻,均是明清以來的帝王、文武官員以及文人學士頌揚文王的詩、賦、篇章。其中較引人矚目的是《文王易》碑,上鐫《周易》64卦及其釋卦辭文,是研究《周易》的重要實物資料。
文王銅塑
文王銅塑位于羑里城正中,重建于1993年,歇山重檐式建筑,是文王廟的主殿堂。大殿正中為文王鍛銅塑像,像貌魁奇。
大殿
大殿(含拜殿)位于羑里城正中,重建于1993年,歇山重檐式建筑,是文王廟的主殿堂。
吐兒冢
相傳周文王在羑里演易時,被殷紂王得知,為試其真偽,竟殘忍地將其長子伯邑考殺害做成肉湯逼其吞食。周文王明知是親生骨肉,卻強忍悲痛將其咽下,爾后再到演易臺后吐出。后人在此堆起一個土冢,取名吐兒冢。
演易臺
演易臺位于大殿右后側,重建于1994年,是文王被囚期間,推演“六十四卦”和創作《周易》的地方。臺上有文王正在推演《周易》的塑像。塑像形象地反映了文王當年被囚時精心推演《周易》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