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市的自然環境是怎樣的?
位置境域
信陽市位于中國華中地區,河南省南部,地處東經113°45′—115°55′、北緯30°23′—32°27′之間。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處、河南省南部、淮河上游地區,處于大別山北麓與淮河上游之間,西接駐馬店市,東鄰安徽省阜陽市、六安市,南鄰湖北省黃岡市、隨州市和孝感市,西銜南陽市。全市東西長約205千米,南北寬約142千米,全市總面積1891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信陽市地勢南高北低,是崗川相間、形態多樣的階梯地貌。西部和南部是由桐柏山、大別山構成的豫南山地,周邊群山環繞,面積近7000平方千米,占全市總面積的36.9%。兩山首尾相接,連成一體,蜿蜒于豫鄂邊界,是江淮兩大流域的分水嶺。大別山在信陽境內長約200千米,占豫南山地的80%;東段山脊高峻雄偉,海拔在千米以上,西段寬闊低緩,以千米以下低山為主,間有丘陵分布。桐柏山在信陽境內69千米,占豫南山地的20%,山勢高峻陡峭。
氣候條件
淮河流經信陽市北部,信陽絕大部分地區位于淮河以南,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區,季風氣候明顯。信陽山清水秀,水田盈野,稻香魚躍。
水文條件
信陽市河流眾多,屬長江、淮河兩大水系。其中,淮河流域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98.2%,屬長江水系的流域面積僅占1.8%。地處淮河上中游,淮河自西向東橫貫全境長363.5千米,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較大支流10條,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49條,流域面積在5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126條。境內的淮河支流密集。
信陽市有什么民俗文化?
方言
信陽方言受多種方言的影響,逐漸形成了江淮官話、西南官話、中原官話以及大量贛語詞匯和客家詞匯相結合的方言。正所謂“十里不同音”,在信陽也是如此。信陽北部方言更接近于中原官話,南部接近于江淮官話,至于西部則頗受湖北方言的影響。信陽客家方言分布于中南部、北部部分地區。
藝術
潢川皮影戲是一種古老的藝術門類,源起漢武帝時期,元代后流傳到南亞、波斯、埃及、土耳其及歐美。羅山皮影從明朝嘉靖年間繁衍生長,在民間流傳,以羅山為代表的信陽皮影戲,是中國皮影四大流派之一,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光山花鼓戲,2014年11月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由信陽民間小調、山歌、歌舞、小戲并融合楚劇、黃梅戲唱腔,吸收漢劇、曲劇的藝術特點,逐漸形成的獨具一格的劇種。
商城花傘舞,起源于唐朝,發展于宋朝,鼎盛于清朝,是信陽乃至全國珍貴的民間文化瑰寶。
民俗
信陽市光山縣、商城縣、新縣(除箭廠河,郭家河等地外)、潢川縣(西南部)一帶有正月十五到自家祖墳給逝去的先人送燈的習俗,每年這一天,不管離家有多遠,人們都會想方設法回到家,就是為了在先人墳前送上一盞燈,祭奠先人,表達對先人的緬懷和感恩。當地有“正月十五大似年”,“三十的火,十五的燈”的說法,就是過年可以不回,但正月十五必須回,可見送燈的隆重。
十五送燈是信陽市光山縣、商城縣、新縣、潢川縣一帶獨有的傳統民間習俗,送燈的習俗據說是從明初開始的,相傳這一習俗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有關。送燈習俗流傳已久,成為光山、商城、新縣、潢川一帶最隆重的祭祀祖先的一種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