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卑斯山簡介
阿爾卑斯山呈弧形,長1200公里,寬130-260公里,平均海拔約3000米,總面積約22萬平方公里。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28座。最高峰是法國和意大利交界處的勃朗峰,海拔4810.45米。阿爾卑斯山位于亞洲和南歐的溫帶和熱帶緯度之間。它們是歐洲和中歐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與亞洲和南歐熱帶夏季干燥氣候的分界線。山頂氣候常年寒冷,海拔2000米的年平均最高氣溫為0。山區年降水量一般為1200~2000毫米,但各地降水量不一。
最大降水區在左右兩側。高山地區年降水量在2500mm以上,背風坡河谷地區年降水量只有750mm。阿爾卑斯山是歐洲最大的山脈和大流域。
阿爾卑斯山地質特點
地質形成
阿爾卑斯山脈出現在阿爾卑斯的造山運動期間,在中生代(245億~ 6640萬年前),河水被侵蝕社會物質沖刷,沉積技術在被人們稱為太提斯海的廣闊海底,在那里慢慢發展變成由石灰石、粘土、頁巖和砂巖主要組成的水平以及巖層。
在第三紀中時期(約4400萬年前),非洲的板塊構造向北移動,與歐亞構造的板塊發生碰撞。那些較早沉入太特斯海的深部巖石被擠壓到晶體的基巖及其周圍形成褶皺,這些深部巖石隨著基巖上升到接近今天喜馬拉雅山脈的高度。這些構造運動直到900萬年前才停止。在整個第四紀期間,侵蝕的力量侵蝕著這個由新形成的褶皺推高的巨大山脈,形成了今天阿爾卑斯山脈的地形輪廓。
第四紀期間,阿爾卑斯冰川和冰川舌進一步塑造了地形,冰川舌充滿了山谷并溢出到平原。像一個圓形劇場,像一個拿著薄刀的刃嶺,高聳的山峰如馬特峰和格洛克納山從山頂升起;山谷加寬加深成大致的U型,大瀑布從主谷底部數百英尺以上的一些懸谷中噴涌而出;細長深不可測的湖泊,被刨冰后填滿了許多山谷;融化的冰川沉積了大量礫石。當冰離開山谷時,它會在橫向山谷和之字形山谷中再次下降。到目前為止,所有的河谷都被侵蝕成了比周圍山脈低得多的高山。在白朗峰附近的阿爾沃河中山谷,地形起伏的差異超過3993米(13100英尺)。
地質構成
在阿爾卑斯山脈的范圍內,不同地方的高度和形狀有很大的不同:在主要山脈周圍的前阿爾卑斯有形成褶皺的低洼沉積物,在內阿爾卑斯也有結晶塊。
冰川改變了自然環境,山谷的氣候比周圍的高地溫和得多,人類可以深入山區建造定居點,使交通更加便利;在現代嚴重的冰川侵蝕仍在繼續。在阿爾卑斯山脈的中,仍然有數千平方英里的冰川。
阿爾卑斯山旅游
阿爾卑斯山風景非常迷人。它是世界著名的風景區和旅游勝地,被世界稱為“自然之宮”和“真實地貌展覽館”。也是冰雪運動的圣地,探險家的天堂。
阿爾卑斯山冰川呈現出極地景觀,是登山、滑雪、旅游勝地。冰川在阿爾卑斯山區形成了許多湖泊。最大的湖泊是萊曼湖,有蘇黎世湖、博登湖、馬吉奧雷湖和科莫湖等四個森林國家湖泊。美麗的湖區是一個旅游勝地。其中的阿爾卑斯山風景宜人,有現代化的酒店、滑雪場和登山椅。冬季滑雪活動吸引了大量游客。山麓和山谷之間的許多鄉鎮風景優美,環境優雅,每年都有大量游客來到這里。
此外,阿爾卑斯山也是每年在法騎自行車的必去之地。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被這兩個金字招牌所吸引,欣賞阿爾卑斯山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