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知道得了假單胞菌感染?
假單胞菌感染可發生于燒傷面、呼吸道、泌尿道、中樞神經系統等部位。
本病感染后出現各系統及部位的感染癥狀,比如燒傷面、呼吸道、泌尿道等部位可表現為發熱,中樞神經系統可表現為意識喪失、血壓降低、四肢濕冷等。
感染的血液學癥狀包括白細胞增多,貧血,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和血小板減少癥。
傳染病通常引起白細胞增多,主要是嗜中性細胞和未成熟的循環的嗜中性細胞數增加。雖然早期白細胞數未超過正常且來自骨髓庫的成熟粒細胞不多,嗜中性細胞的釋放是由于白介素-1和白介素-6直接作用于骨髓嗜中性細胞庫引起的。在慢性感染,嗜中性細胞數的持續增多好像是由巨噬細胞,淋巴細胞及其他組織產生的克隆刺激因子介導的。這些現象的嚴重化可導致白血病樣反應,釋放不成熟白細胞進入血循環。白血病樣反應的特點是非惡性白細胞數>25~30X109 /L;是健康骨髓對外傷,炎癥等產生的細胞因子的反應。
相反,某些感染(如傷寒、布魯病)常產生中性粒細胞缺乏癥,在極為嚴重感染,骨髓可能不能維持外周血中嗜中性細胞數,導致明顯中性粒細胞缺失,常是預后不良的象征。形態學的改變(如Dhle小體,毒性顆粒,,泡形成),在敗血癥病人嗜中性細胞中已觀察到。嗜依紅細胞增多與細菌性感染無關,常由過敏反應和寄生蟲感染引起。
貧血,盡管有足量鐵離子,仍然會發生。它可能是急性的,由出血和紅細胞破壞所致(如與肺炎支原體相關的冷凝集);也可能是慢性的,網狀內皮系統中鐵離子庫正常或增加,而胞漿鐵和整個鐵的結合力減少。
革蘭氏陰性菌菌血癥比革蘭氏陽性菌菌血癥更常見,嚴重的感染常引起DIC,腫瘤壞死因子通過誘導內皮細胞表達組織因子凝血酶原活性在促進DIC形成中可能發揮重要作用。DIC的特點是血小板減少,凝血時間延長,纖維素降解產物增加,纖維素原水平下降。并發癥包括出血和/或血小板增多癥,這時盡管處于超凝血狀態,出血依然存在,病因治療對逆轉DIC具有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