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規模化如何進行?
農業規模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重點,以主導產業和產品為重點,優化各種生產要素組合,實施區域性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建設、系列化加工、社會化服務和企業管理,形成種植業與加工業、生產、供銷、貿易、工農業、農業、工商、農科教,一體化的管理體系,使農業走上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現代管理模式和產業組織形式的良性發展軌道。本質上是指傳統農業的技術改造和促進農業科技進步的過程。這種經營模式是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有效途徑,從整體上促進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農業規模化管理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民管理為基礎,依靠“龍頭”組織,以經濟效益為中心,通過實施種植、養殖、生產、供銷、農業、工商一體化管理,將農業再生產前、中、后各環節連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體系,這是當前市場農業的基本管理模式。
農業規模化的經營模式有哪幾種?
農業規模化的三種經營模式:
1、由農業合作社推動
這種模式農民自愿加入,主要是由村集體或農民自己組織,集中在農產品銷售。組織上,合作社組織農民入股土地,農機,資金,等。在市場監管部門(工商)注冊成立。根據市場分析或企業訂單,協調農民按計劃進行集約種植、養殖等農業生產,并通過既定渠道銷售產品。
2、由中介組織驅動
這種模式主要是以市場上的各種中介組織為基礎,如供銷社、各種技術協會、產業協會等。組織農業生產,使許多分散的小規模生產者和經營者能夠聯合起來,形成統一的大規模商業集團,實現農業生產的規模效益。主要通過中介組織,在農業生產和產品銷售兩個領域之間建立前置的一個半市場,分別與農民和企業簽訂生產銷售合同,形成兩者之間的橋梁。
3、由龍頭企業帶動
這種模式避免原材料短缺的風險,主要是指生產企業為了降低采購原材料的交易成本,直接與農民簽訂協議并訂購農產品的方式。這種方式的本質把農民變成企業的“生產工人”,是把農業生產變成企業生產鏈中的一個環節。其特點是農業生產方向明確,農業生產有一定規模,農民直接面對市場需求,企業與農民聯系緊密,農民利益得到基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