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曾出過哪些歷史知名人物?
鑒真(688~763)中國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傳人,日本佛教律宗開山祖師,著名醫學家。鑒真一生六次東渡,到日本傳播佛教。748年,鑒真率僧人水手崇福寺出發,再次東行。在東海上,大船遭到強大北風吹襲,連續漂流14天才看到陸地,16天后方能上岸,發現已經漂流到了振州(今海南三亞),入大云寺安頓。鑒真在海南停留一年,為當地帶去了許多中原文化和醫藥知識,現今,三亞仍有“曬經坡”、“大小洞天”等鑒真遺跡。[33]
黃道婆(約1245~1330年),又名黃婆或黃母,宋末元初知名棉紡織家。由于傳授先進的紡織技術以及推廣先進的紡織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的時候,被尊為布業的始祖。[34]
鐘芳(1476~1544)字仲實、中實,號筠溪。原籍瓊山縣,出生于崖州高山所(今海南省三亞市崖州區崖城水南村)。曾任代理吏部稽勛司郎中,考功司郎中,漳州府同知、知府等職。著作涉及政治、經濟、文化、醫學、軍事等領域,被譽為“上接文莊下啟忠介”的“嶺海巨儒”。[33]
陳英才(1894~1940),本名起賢,海南崖縣一區遵道村(今三亞市崖城)人。1894年出生于遵道村一個農民家庭,兄弟3人,陳英才排行第三。自幼家境清貧,由堂祖母撫養。十多歲就讀于崖縣縣立第一高小,后至府城瓊崖中學就讀。他賦性聰穎、多才多藝,數理詩文無一不能,書畫一門更是出色,滴墨可畫百十只風姿各異的蜜蜂。此外,他個性剛毅憨直,無私無畏,深受群眾愛戴,因在家排行第三,被尊稱為“至哥”。[35]
何紹堯(1908~1941)出生于崖縣保平村,1926年任村農會主席,1927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戰爆發后,他積極組織群眾參加抗日救亡斗爭,1940年任崖縣縣委組織委員。為了更好地打擊日軍,他典當家產購買槍支,幫助吳秉明建立了一支抗日武裝。1941年,何紹堯帶兩名戰士到崖城偵察敵情,被日軍發現,包圍在水南村東的甘蔗園,他掩護兩名戰士突圍后,壯烈犧牲。
三亞歷史文化介紹
黎族織錦:一般包括挑花、刺繡、扎染(古稱絞纈染)和蠟染等民族工藝。在海南黎族村寨,可以見到黎族婦女的筒裙、上衣、頭帽、花帽、花帶、胸掛、圍腰、掛包、龍被和壁掛等織繡藝術品。《后漢書·南蠻傳》載:“漢武帝末(公元前87年),珠崖太守會稽孫幸,調廣幅布獻之,蠻不堪役,遂攻郡殺幸。”在當時,黎族人民穿的貫頭上衣,就是用“廣幅布”做成。這種布料是黎族婦女利用野生木棉制作而成。
苗族飲食:三色飯是苗族特色食品,用山欄糯米等制成。一般是在農歷三月三節慶之時,苗寨家家戶戶制作。三色飯原為五色飯,五色飯為紅、黃、藍、白、黑五色,皆用獨特的植物汁液作為天然色素拌在山欄糯米中,放在特制的木蒸籠中蒸成。五色飯色彩鮮艷,清香可口,是開胃去火的清涼食品。如今五色飯已改為三色飯,有紅、黃、黑三色,分別取色于新鮮紅葵、黃姜和三角楓汁液。飲酒是苗族男子一種生活習俗,平時飲量較少,逢年過節或招待客人時會飲酒大量。他們一般不勸酒,能喝多少就喝多少。酒是自家釀造,苗族家庭都懂得釀酒,有釀酒工具。
宗教:三亞市有宗教教派三個,即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三亞市有宗教信徒11466人。其中:佛教信徒550人,僧人66人,居士86人;基督教信徒3200人,牧師1人;伊斯蘭教信徒7716人,其中阿訇33人。經政府批準登記設立的宗教活動場所九處:一是佛教的南山寺;二是伊斯蘭教清真寺6處:南寺、南開寺、古寺、北大寺、西寺、東寺;三是基督教教堂2個:紅沙教堂和南邊海漁村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