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集團發布公告稱,向4931位員工授予約1.749億股小米股票。據悉,這是小米集團上市以來針對員工的最大一次激勵。而在去年7月,在不到一周的時間內小米兩次授予員工股票。在再次宣布進行股權激勵的同時,雷軍還表示,繼去年招聘5000名工程師后,今年將繼續維持這一規模。小米對人才的渴望為何如此迫切?
技術人才獎勵豐厚
據悉,這筆激勵計劃的對象包括小米“創業者計劃”第二期入選員工以及其他優秀員工,但并不包括公司高管。小米方面告訴中國商報記者,在這次的激勵計劃中,技術人員占大多數。
據了解,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在2020年8月提出“創業者計劃”,表示將選拔一批核心技術專家和年輕管理干部,給予類似早期創業者的回報,激勵大家以創業者心態和投入度開啟小米新十年征程。該計劃的選拔條件為“首先要認同小米使命、愿景和價值觀,有能力、有潛力,并且在核心崗位要有突出戰功。該計劃基于業績考核,股票成熟期將長達十年,實現個人收益與公司業績的高度綁定”。
“小米的激勵確實集中于技術人才。小米堅持技術立業,對技術人才的獎勵毫不吝嗇。”一位相關人士告訴中國商報記者。
今年1月,小米集團還舉辦了第三屆百萬美金技術大獎的頒獎典禮。自“百萬美金技術大獎”設立以來,共有“小米環繞屏”“MIUI隱私保護”“120瓦有線秒沖”和“小米CyberDog”等四個團隊獲獎,每個團隊獲得100萬美元獎勵。
不過,除了“百萬美金技術大獎”這一現金獎勵外,小米在業內廣為人知的激勵行動主要是以股權激勵的方式。
2021年7月2日,小米向700名首批入選小米“青年工程師激勵計劃”的員工授予了總計1604萬股小米股票。這700名工程師的工作領域覆蓋了研發、測試、產品經理、材料工藝等眾多前沿崗位。
激勵手段層出不窮
從事技術工作的小米前員工博然(化名)告訴中國商報記者,小米的薪資待遇在手機行業里并不算差。
“小米的薪資構成基本上是固定薪資,然后(再加)一個月700元飯補、生日300元京東購物卡。”博然告訴記者,“人文關懷就是節日會準備一些小禮品,端午節發一個粽子,圣誕節發一個蘋果什么的。雖然沒有加班費,但加班情況并不多,周末還是有雙休的。”
博然還告訴記者,小米對技術人員的確重視,但在頂級技術人才方面還比較欠缺,還沒做到“為求一人而不惜重金”。
“小米的某些部門的人才流失率是比較高的,這些部門恰好是行業內的熱門領域,人才爭奪比較激烈。事實上小米給的薪資已經很高了,但可能別人給得更高。”博然說。
小米曾在2019年邀請國際語音識別和AI領域的天才教授、語音識別開源工具Kaldi之父DanielPovey出任小米集團語音首席科學家,但是在2019年之后,卻很少再聽到此類消息。
面對行業常見的人才流失問題,小米方面對記者表示,小米的核心戰略是“手機XAIoT”,人員穩定性事實上是較高的;在優秀人才選拔方面,小米除了應屆生招聘計劃外,還開啟了“未來星”計劃。根據小米官網,小米未來星計劃是面向全球高校頂級博士及碩士畢業生打造、以培養小米未來技術精英以及領域專家為定位的專項校招項目。
小米方面告訴記者,集團對于“未來星”的選拔非常嚴格,入職便有極具行業競爭力的薪酬以及股權激勵。該計劃在今年是第三期,累計入職人數已經有40余位。
人才成為破局關鍵
雷軍表示,繼去年招募5000名工程師后,今年將繼續維持這一招聘規模再招募5000名優秀的工程師,甚至喊話:“現在加入小米,舞臺足夠大,機會足夠多。”
為什么小米對人才的渴望如此迫切?雷軍在個人公眾號里發文稱,新十年的起步階段,小米面臨著一系列決定小米前途命運的重大命題:三年拿下手機全球第一;產品體驗正式對標蘋果;堅定不移地推進高端化;AIoT生態全面展開,以及智能汽車相關的事業蓄勢待發等。
這些或許都是促成小米人才渴求的原因。
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市場份額超越了蘋果,首次排名全球第二位。2021年8月,雷軍表示,要站穩智能手機市場全球第二位,并在三年內登頂全球第一位。
然而,2021年第三、四季度,小米出貨量又退回到全球第三位,并以全年出貨量全球第三位的成績收官。小米年報顯示,根據Canalys數據,去年小米智能手機出貨量排名全球第三位,市占率14.1%。
而智能汽車的發展對于小米來說更是新的課題。2021年3月,小米宣布智能汽車項目正式立項;同年9月,小米汽車有限公司在北京注冊成立。小米年報顯示,截至目前,小米汽車業務研發團隊規模已超過1000人,未來將繼續在自動駕駛、智能座艙等核心領域拓展研發。
“小米是一家靠營銷起家的互聯網思維硬件公司,與友商相比缺乏歷史性的技術積累,在銷售達到一定程度之后,小米需要再上一個臺階。要在科技硬實力上有所突破,那就必須從人才入手,招攬頂級人才,組建人才梯隊,留住核心人才。”資深電信行業分析師馬繼華告訴中國商報記者。
“小米對于人才的巨量投入是研發升級的保證,但也會給公司帶來財務上的負擔,需要小米有大量可持續的利潤來支撐,但這又會削弱其在營銷方面的投入,可能會對市場拓展帶來負面影響。總之,從長期發展看,小米必須重金攬才,但從短期來看,小米又必須保證營銷戰場有力度,這兩者之間需要平衡。”馬繼華表示。(本報記者趙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