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證指數3023點這一政策底已經鑄就,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的市場底,才是此次大調整的真正底部。在這樣的市道中,投資者可以適當調整自己的倉位,保持資金實力,等待下一個市場機會的到來。
滬深股市自上周觸底反彈之后,本周開始了上沖下突的震蕩整理走勢,市場猶如經過一場鏖戰之后的修身養性、重整隊伍的狀態,個股漲漲跌跌,每日成交量還是維持在萬億的水準之上。筆者認為,有成交量在,市場還是處于有活力有韌性的狀態,等待新的熱點題材出現后再選擇突破方向。
二級市場還在療傷修整,但近兩周來的一級市場卻不盡如人意,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新股上市破發現象徒增。
本周三上市的兩只新股,科創板的首藥控股和創業板的和順科技,發行價不算離奇,分別為39.90元和56.69元,流通股也就3700萬股和2000萬股,行業也算高大上,創新藥和基礎化工行業,可一上市股價即來個倒栽蔥,新股中簽者無法獲利套現,兩天交易下來,市場價比發行價打了八折。此次上市的首藥控股是帶“U”的新股,也就是在IPO時屬于“未盈利企業”,實際上就是虧損企業,但創新藥的故事誘人,這樣的超寬容的發行機制,一開始市場也跟著寬容,時間久了,市場開始疲乏了,也就疏遠此類股票,這是市場的選擇。比較有意思的是,盈利企業有個盈利高低的問題,這可以通過發行市盈率來體現,但虧損企業上市則沒有標準,都是帶“U”的,每股稅后利潤不管是負一分、負一角、負一元都是一個“U”來表達,沒有量化標準,這也是市場的一個缺憾。
當然,在近期主板、科創板和創業板中上市的新股,盈利的還是占大多數,但基本上都是微利,無論上市結果是微利還是破發,都是萬分之幾的中簽率,在這樣如同中彩票的一級市場中,估值和投資選擇已沒有意義,當下之所以這樣的高價發行新股還能維持下去,主要還是這種傻瓜式的發行方法支撐著市場,而真正能夠評判市場估值和投資者自主選擇的一級市場,還是北交所的新股發行最能說明問題。
北交所的新股發行采用了投資者自主選擇的方式,即你真金白銀打進來,不是那種“一鍵申購”的抓鬮,北交所的新股與滬深兩市相比,發行價基本上是“良心價”,即:發行市盈率低,發行價絕對值低,流通盤大小基本上屬于同質化,也就在2000萬股左右。由于北交所有門檻限制,參與者基本上屬于股市中的大戶,屬于小眾市場。前陣子北交所的新股發行保持著一周發一只上一只的節奏。但是近一個多月來,北交所新股上市基本上處于上一只破發一只的狀況。如今新上市的那幾只新股,處于跟發行價比較打八五折的態勢,以至于近三周來,北交所的IPO處于停滯狀態。所以,這個市場現象是一面鏡子,未來的IPO各市場會接軌的,也對未來的二級市場形成一個參照。
當下市場還面臨著很多變數,新冠疫情還未消散,對經濟的影響不可低估。現在股市從底部崛起的反彈高度,上證指數的彈跳是250點左右,創業板指數超過300點,反彈的高度與此次下影線探至的最低點之間構成了一個大箱體。在這個大箱體上下限之間,還需要修身養性,還需要夯實股價的基礎,還需要修復各類技術指標。上證指數3023點這一政策底已經鑄就,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的市場底,才是此次大調整的真正底部。在這樣的市道中,投資者可以適當調整自己的倉位,保持資金實力,等待下一個市場機會的到來。(應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