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如今的護膚步驟,除了基礎的保養,許多女性消費者還喜歡敷面膜以鞏固護膚效果。市面上的面膜款式越來越多,除了基本的保濕功能,不少產品還宣稱帶有美白、祛痘、修復等功效。近年來,“械字號”面膜也逐漸占據一定的市場。面膜品牌除了國內外知名品牌,醫藥企業也紛紛入局。那么,這些宣稱有各種功效的面膜是否有效果?購買這些面膜是否交了“智商稅”?“械字號”面膜用起來是否安全?
日前,本報記者對南寧部分銷售面膜的商店以及電商網店進行走訪,并將消費者對面膜的疑惑向市場監管部門咨詢。
各種面膜銷售火熱 消費者注重功效和口碑
在南寧市百貨大樓朝陽店某進口品牌化妝品專柜,記者看到銷售人員正向兩名女性消費者介紹面膜產品。銷售人員向消費者詢問面部皮膚情況、想要達到何種護膚效果,并且根據消費者的描述給出選購建議。
在線上購物平臺,面膜銷售十分火熱。許多品牌都配有主播開展直播帶貨,除了宣傳產品,還會解答消費者提出的面膜如何使用、使用時有什么注意事項等問題。
消費者廖女士家中常備面膜,一般是在免稅店官網或者品牌旗艦店購買。她購買前主要通過朋友介紹,以及瀏覽多個社區論壇的推薦,再參考其他消費者的使用體驗,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后,結合自己的體驗從而固定購買適合自己的面膜。廖女士說,她買面膜不太注意看成分,主要看面膜的功效和口碑。
近年來,短視頻推薦商品也是一大熱門。在短視頻平臺上,記者在搜索欄中輸入“人參面膜”“燕窩面膜”關鍵字后,搜索出不少博主推薦相關面膜的視頻。通過瀏覽位于列表前端的短視頻發現,這些美妝博主在制作視頻時,以“人參面膜”為例,先介紹面膜成分,解釋成分的作用,隨后將面膜敷在臉上體驗,再向網友描述使用感受。
皮膚有角質層保護 吸收面膜成分有限
現在市面上的面膜種類非常多,其功效有美白、祛痘、抗皺等。對于敷含有名貴成分面膜的作用,消費者看法不一。廖女士認為,燕窩和人參作為食補,效果應該不錯,但用在臉上很難說有效果,購買此類面膜可能會交“智商稅”,這只是面膜生產商為了迎合女性愛美心理搞的噱頭。而消費者小黃則認為,燕窩、人參等產品本身較貴,如果面膜價格較高,且品牌具有較高知名度,可能會讓人相信含有一定的“燕窩”“人參”成分,但如果面膜價格偏低且從未聽說過的品牌就不太容易讓人相信。
這些面膜含有的名貴成分能否被吸收?吸收效果如何?南寧市中醫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閻靜告訴記者,人的皮膚角質層本身就有一個屏障的功能,既能抵擋外界的細菌病毒,也能保持身體里的水分不被蒸發。當使用面膜時,由于前十分鐘面膜水分足,皮膚角質層缺水的情況下會吸收一些水分。但如果敷面膜時間過長,面膜上的水分蒸發后,人皮膚上的水分就會被反向吸收,因此面膜即使含有人參、燕窩成分,皮膚吸收的營養成分也是微乎其微的。
據悉,目前我國將用于染發、燙發、祛斑美白、防曬、防脫發以及宣稱新功效的化妝品為特殊化妝品,除特殊化妝品以外的化妝品均為普通化妝品。對于宣稱添加燕窩、人參提取物的這類面膜產品,如宣稱祛斑美白功效的,需要在上市或進口前按照特殊化妝品向國務院藥品監管部門注冊管理。而宣稱僅具有保濕、清潔、滋潤等功效的普通化妝品則應在上市或進口前向省級藥品監管部門備案管理。
國家禁止“械字號”面膜 不得夸大功效
除了含名貴成分面膜外,近年來隨著醫美行業而掀起購買熱潮的“械字號”面膜也受到不少消費者青睞。它們與普通面膜有什么區別呢?
“械字號”面膜在設計之初是為醫療美容術后準備的,可以對醫美術后受損的皮膚起到迅速補水、降溫、緩解不適的作用。它的成分簡單安全,含菌量低,可以避免普通面膜可能造成的過敏、刺激等不良反應。
但早在2020年1月,國家藥監局就發布《化妝品科普:警惕面膜消費陷阱》,明確禁止“械字號面膜”的概念。所謂“械字號面膜”,其實是醫用敷料,屬于醫療器械范疇。醫用敷料可以與創面直接或間接接觸,主要作用是吸收創面滲出液、支撐器官、防粘連或者為創面愈合提供適宜環境等,并沒有所宣傳的那樣對皮膚有神奇功效。
此外,按照醫療器械管理的醫用敷料命名應當符合《醫療器械通用名稱命名規則》要求,不得含有“美容”“保健”等宣稱詞語,不得含有夸大適用范圍或者其他具有誤導性、欺騙性的內容。因此,醫療器械產品不能以“面膜”作為其名稱。
在新華路某連鎖品牌保健美容零售商店內,記者詢問是否有用于醫美術后修復的“械字號”面膜,店員推薦貨架上一款面膜,但包裝上印的卻是“妝”字備案號。記者對此表示質疑,店員表示此款面膜有舒緩敏感的功能,但如果用于醫美術后修復,需一星期后才能使用。在該連鎖品牌位于埌東客運站附近的另一家門店內,店員則明確表示“妝字號”面膜與“械字號”面膜有一定差距,目前店內“械字號”面膜無貨。
面膜不建議頻繁使用 購買應通過正規渠道
記者從南寧市市場監管局了解到,目前市面上銷售的所謂“妝字號”面膜,是指按照化妝品管理的面膜產品,即涂或敷于人體皮膚表面,經一段時間后揭離、擦洗或保留,起到護理或清潔作用的化妝品。面膜類化妝品不僅包括面貼膜,還包括眼膜、鼻膜、唇膜、手膜、足膜、頸膜等,近幾年受到了消費者的青睞,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化妝品品類。不同形態的面膜,配方會有較大差異,但原理和作用則相差無幾,成分大致可分為保濕劑、增稠劑、乳化劑、著色劑、活性成分、防腐劑、香精等成分。
在化妝品銷售過程中,商家不得宣稱具有醫療作用,其標識不得標注夸大功能、虛假宣傳等內容。一些面膜類化妝品,將產品宣稱為“醫學護膚品”“藥妝”產品等,屬于明示或者暗示產品具有醫療作用,均是違法宣稱行為。
南寧市市場監管局提醒消費者,在選購面膜產品時應通過商場、超市、專柜、正規電商平臺等正規渠道購買,購買前可觀察產品有無過期、外觀有無明顯變色、油水分離、霉跡、包裝破損等質量問題,同時留存好購買憑證,必要時作為維權證據。
在使用面膜類化妝品時,南寧市市場監管局建議,面膜的使用并不是越頻繁越好。對于一些皮膚敏感的消費者而言,每天使用面膜可能會使得皮膚過度水合,破壞皮膚屏障功能,從而加重皮膚的敏感程度,反而不利于皮膚健康。
醫生提醒,消費者平時護膚可以多注意對面部皮膚的保養,比如做到適度清潔,避免過度、深度清潔;科學保濕,合理選擇適合自己的護膚品,必要的時候可以咨詢專業醫生,根據皮膚情況進行選擇;認真防曬,選擇質量過硬,防曬指數合適的產品,注意物理防曬的安全性和重要性。(本報記者蘇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