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劉坤 張亞雄
東海之濱,巨輪歸來。
近日,白色涂裝、流線型船體、身系“敦煌飛天彩帶”的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緩緩靠泊,提前1天完成首次試航。
【資料圖】
這艘大型郵輪長323.6米,寬37.2米,總噸位13.55萬噸,擁有136個系統、2萬多套設備、2500萬個零部件,有500余家全球供應商。
“大型郵輪本身就是游客度假休閑的旅游目的地,既要安全、平穩,又要豪華、舒適,建造標準遠高于其他船型。”中國船舶集團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總經理、大型郵輪項目總設計師陳剛說,重量重心控制、振動噪聲控制、安全返港是貫穿大型郵輪全生命周期的三大核心技術。
陳剛介紹,在重量控制方面,“愛達·魔都號”大多數區域用的是4.5至8毫米的薄型鋼板,項目團隊還為此專門打造了國內第一個郵輪專用薄板智能生產車間;而游步甲板以上則用了很多質量輕的鋁合金。
“與其他船舶相比,大型郵輪對振動噪聲要求非常苛刻。”陳剛說,為達到標準,項目團隊對風管、空調等各類機械設備采取了減振降噪措施,還在煙囪區域貼附了大量阻尼材料。此次試航噪聲檢測顯示,各項噪聲指標完全達到設計要求。
對于大型郵輪而言,安全至關重要。
為了電影《泰坦尼克號》里的悲劇不再發生,《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要求,締約國必須保證客船救生艇座位數與乘客數為1:1。
陳剛介紹,“愛達·魔都號”兩側懸掛著20艘救生艇,每艘能坐314人;設置了多個系統備份,當遇到火災或進水等極端事故時,相關備份系統仍能正常運行,保障郵輪能夠從1500海里之外安全返回港口。
大型郵輪與大型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航空母艦共同被譽為造船工業“皇冠”上的“三顆明珠”。它們設計建造難度極高,是一個國家工業實力和科技水平的集中體現。
當前,首艘國產大型郵輪已進入交船前設備系統調試和內裝工程最后的沖刺階段,預計今年年底交付。這也意味著,我國即將填補大型郵輪設計建造領域的空白,摘取造船業最后一顆“皇冠上的明珠”。
在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秘書長李彥慶看來,大型郵輪是我國造船業不斷向高附加值和多元化高端船海裝備領域升級的又一“新樣本”。
當然,不只是大型郵輪。隨著一艘艘高端LNG船建造成功,大型LNG運輸船也成為我國造船業高質量發展的新亮點。
目前,我國形成了以滬東中華、大船重工、江南造船等5家企業為主的多個大型LNG船建造企業集群。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承接大型LNG運輸船的全球訂單份額超過30%,創歷史新高;今年1至7月,我國承接大型LNG運輸船18艘,占全球總量的35%,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
中國船舶集團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我國造船行業在大型LNG船研發、設計和建造領域取得了非凡業績,呈現高質量發展良好態勢。滬東中華堅持以LNG儲運裝備研發設計制造為核心發展戰略,不斷突破并掌握核心關鍵技術;從2008年交付我國第一艘大型LNG船“大鵬昊”號至今,已建成交付40多艘大型LNG運輸裝備,實現了五代船型迭代更新。
“我們是全球唯一能夠同時建造No.96、MARKⅢ兩種LNG船的船企。”該負責人說,近年來,滬東中華LNG全產業鏈族譜進一步豐富和完善,研發了技術性能領先的最新一代輕便型LNG船,以及破冰型LNG船、LNG發電船、LNG動力船舶等產品。
國之重器,離不開先進材料。
“高性能船體結構鋼是支撐‘三顆明珠’等重點裝備建造的基石。”中國鋼研工程用鋼研究院院長柴鋒說。
多年來,鋼研團隊瞄準大型郵輪、大型LNG運輸船等一系列重點裝備發展,在高技術船舶科研等多個重點項目的支持下,先后開展了系列高強韌、易焊接、耐腐蝕、高止裂性能船舶用鋼的研發工作。
柴鋒介紹,圍繞大型郵輪航行安全、船體運營安全等需求,我國開發了極窄公差薄規格船板鋼,解決了薄規格鋼板板形和厚度公差精度控制的世界性難題;圍繞大型LNG船低溫儲運安全需求,我國科研團隊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研發出用于極低溫環境的殷瓦鋼。
“目前,我國擁有船舶用鋼核心生產線近百條。”柴鋒說,相關核心技術不斷突破,離不開黨和國家重視、新型舉國體制等優勢,離不開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薪火相傳、前赴后繼……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造船產業發展顯著加快,形成了長三角、環渤海、珠三角三大造船基地空間布局。目前,我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三大指標國際市場份額均保持世界第一。
未來,我國將加快船舶工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構建大中小企業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產業發展生態,加強本土配套和國際協作體系建設,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新征程上,天高海闊,更多由中國建造的巨輪必將迎風入海、劈波斬浪、逐夢深藍。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25日12版)
關鍵詞: 造船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