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內容是什么?
第一組浮雕是"虎門銷煙",記述鴉片戰爭前夕,1839年6月3日,群眾在虎門銷毀鴉片的事跡。浮雕上,憤怒的群眾正在把一箱箱鴉片運到海邊,傾倒在放有石灰的窯坑里焚燒,一股股濃煙從石灰池上升,人群后面有炮臺和千百只待發的戰船,準備隨時還擊侵略者。
第二組浮雕,是描寫1851年太平天國的"金田起義",在這幅浮雕上,一群起義的漢、壯族人民的兒女,正風起云涌地從山坡沖下,旌旗迎風飄揚。
第三組浮雕是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莊嚴畫面。深夜,起義的新軍和市民,摧毀了湖廣總督門前的大炮,正向總督府里沖去,撕碎了的清朝的龍旗,被踐踏在地下,兩千多年來的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宣告壽終正寢。
第四組浮雕是"五四愛國運動",這是中國民主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一群男女青年學生舉著廢除賣國密約的旗幟,慷慨激昂地來到天安門前,人群高處,一個男學生正在發表演說,要求"外爭國權,內懲國賊",怒形于色的男女老少群眾,使整個浮雕充滿了激動人心的氣氛。
第五組浮雕是"五卅運動",1925年5月30號,上海一萬多人在南京路上舉行反帝國主義大示威,英國巡捕向徒手群眾開槍,死傷多人。"五卅慘案"引起了全上海以至全國人民的極大憤慨。畫面上成千上萬的工人、學生、市民沖破英國巡捕的沙袋、鐵絲網前進,戴著禮帽的商人也加入了斗爭的行列,被打傷的工人,在戰友們攙扶下,繼續勇往直前。
第六組是"八一南昌起義"的浮雕,畫面上表現的是1927年8月1號早晨,一個連隊的連長,揮著手向戰士們宣布起義的場面。士兵們舉著起義的信號——馬燈,勞動人民正在幫著搬運子彈,從這時起,中國人民有了自己的武裝。
第七組是"抗日敵后游擊戰",浮雕上顯現出抗日戰爭時期太行山區敵后游擊戰的場面。畫面上,青年男女農民手拿鐵鏟背著土制地雷,白發的母親送槍給兒子去打日本侵略者,年輕小伙子等候命令,準備隨時投入消滅敵人的戰斗。
第八組浮雕是由一個主浮雕和兩塊裝飾性浮雕組成,這是所有浮雕中最大的一幅。描繪的是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勝利渡長江,解放全中國",浮雕上號兵吹起沖鋒號,指揮員右手高舉,連連向高空發射信號彈,已沖上對岸的戰士,直奔敵人的老巢。背后,數不清的戰船正在波濤中前進。兩個裝飾性浮雕主題分別為支援前線和歡迎人民解放軍。
浮雕的藝術價值
首先,通過構圖設計,體現革命歷史的壯觀場景,象征人民英雄的雄渾氣魄。“勝利渡長江”是紀念碑上最大的浮雕,表現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渡大江、解放全中國的宏大場面,具有很強的震撼力。“五卅運動”“南昌起義”等浮雕,通過整體統一的造型,將人物的鮮明形象置于一個連續性的運動場景中。
其次,通過刻畫細節,體現人民英雄的奮斗精神,象征革命斗爭的艱辛歷程。設計師在創作時特意用“渡江帆船”來表現解放軍那種英勇無畏的精神,“武昌起義”中用一塊“總督府匾額落地”來表現武裝起義的洪流銳不可當,象征清王朝統治即將結束。“抗日游擊戰爭”設計了青紗帳這一典型環境,表現抗日英雄機動靈活打擊侵略者。
再次,通過裝飾浮雕,表現對人民英雄崇敬和懷念。紀念碑的上層須彌座四周鐫刻著由菊花、荷花、牡丹花、百合花和垂幔組成的8個花環,既有裝飾性功能,也是時代精神的象征。正面以牡丹花為主,表示國家走向富強,兩側各襯以三面紅旗,南面以荷花為主,表示純潔,東西兩側以菊花為主,表示不畏嚴寒,不懼艱難的品格。浮雕畫面上,除了主花,還襯托著綬帶垂幔,同時以百合花作陪襯,象征對革命先烈緬懷之情。